我国科研团队发现病毒DNA天然免疫识别新型受体
新华社天津7月19日电(张建新、吴军辉)机体如何精准地发现病毒入侵并及时启动抗病毒免疫应答反应以清除病毒?其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是什么?这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7月19日,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以研究长文形式...
新华社天津7月19日电(张建新、吴军辉)机体如何精准地发现病毒入侵并及时启动抗病毒免疫应答反应以清除病毒?其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是什么?这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7月19日,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以研究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团队的论文,报道该课题组发现了机体感知与甄别入侵病毒DNA的一种新型天然免疫识别受体(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样,该受体分子能够在细胞核内特异性地识别病毒DNA,随后激活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和诱导干扰素产生,启动天然免疫应答反应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
这一细胞核内抗病毒“哨兵”的发现,开辟了天然免疫与炎症研究领域的新方向,也为抗病毒治疗与炎症疾病防治提供了潜在药物研发新靶标。
人们对于机体如何识别外源病原体DNA的分子机制已有多年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发现的能够识别病毒DNA的天然免疫受体存在于细胞质中,而绝大多数DNA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进入细胞核内释放病毒基因组DNA并在核内进行复制。然而,科学界对于细胞核内是否存在病毒DNA特异性的天然免疫识别分子尚不清楚。
为了筛选能够识别病毒DNA的细胞核内天然免疫受体,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等支持下,曹雪涛院士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王蕾、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温明岳一起,首先利用生物素标记的病毒基因组DNA,从细胞核提取物中沉淀出DNA结合蛋白并进行质谱鉴定是否存在能够结合病毒基因组DNA的蛋白质分子。另一方面他们通过二维电泳联合质谱检测寻找出DNA病毒感染后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以具有激活天然免疫信号通路潜在作用的蛋白分子。
整合上述两种技术体系的研究结果之后,他们得到了23个候选分子。通过后续的体内外系列天然免疫效应与抗病毒功能筛选,团队最终鉴定出了异质性细胞核核糖蛋白A2B1是能够识别病毒DNA并诱导抗病毒干扰素产生的一种核内DNA天然免疫识别受体。
随后,课题组研究了hnRNPA2B1核内识别病毒DNA后如何激活天然免疫的具体分子机制,另外,该团队还发现hnRNPA2B1能够促进cGAS、IFI16、STING等已知DNA识别受体与信号分子mRNA的m6A修饰及出核,从而放大和增强这些已知的细胞质天然免疫分子信号通路以诱导更多干扰素产生,有效激发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
研究表明,在无感染状态下,作为一种RNA结合蛋白分子,hnRNPA2B1保持其与RNA相关的常规功能;但是,当细胞感染DNA病毒之后,其在细胞核中能够识别外源DNA并发生功能“极化”,转而作为DNA识别受体发挥抗病毒天然免疫激活作用。该研究为天然免疫识别及其信号转导的机制研究提出了新思路,深化了人们对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认知。
美国一研究小组在《临床调查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在长期接受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脑脊液中,检测到了艾滋病病毒(HIV)DNA,并发现这些患者存在认知障碍的可能性要高于脑脊液细胞中没有HIV的同龄人。 ...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魏梦佳)北京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英国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型的核糖核酸(RNA)单碱基编辑技术。利用该技术,研究人员在一系列疾病相关基因转录本中实现了高效 ...
新华社长春7月8日电(记者孟含琪)记者从吉林大学了解到,该校生物考古学国际创新团队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颅骨人工变形最早的实物证据。这项研究对人类头颅人工变形这一世界性的文化源流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初步证据显示,现代 ...
本科生闯科研丛林,如何走出尴尬学生:期待“师傅领进门” 教师:确立“科研思维”最重要“我第一次进课题组,听组会,就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张萌(化名)说。像张萌一样,本科生参与科研,加入课题组,走进 ...
新华社圣彼得堡7月2日电(记者鲁金博)俄罗斯国防部2日通报说,位于俄领海某处的一艘科研深水潜航器1日发生火灾,致14名船员死亡。据塔斯社报道,发生火灾的科研深水潜航器当天正在俄罗斯海域进行生物测量工作,起火后船组人员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