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学团队发现最早的人类颅骨人工变形
新华社长春7月8日电(记者孟含琪)记者从吉林大学了解到,该校生物考古学国际创新团队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颅骨人工变形最早的实物证据。这项研究对人类头颅人工变形这一世界性的文化源流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初步证据显示,现代...
新华社长春7月8日电(记者孟含琪)记者从吉林大学了解到,该校生物考古学国际创新团队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颅骨人工变形最早的实物证据。
这项研究对人类头颅人工变形这一世界性的文化源流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初步证据显示,现代人类颅骨变形文化很有可能起源于东亚大陆,然后向西沿着欧亚草原传播到西亚和欧洲,向东经过白令海峡延展到美洲。该研究成果近日在人类学著名期刊《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发表。
在人类生命早期,颅骨是柔软的,通过用手挤压婴儿头部,可以实现永久性的颅骨重塑。颅骨人工变形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其起源、发展与原因还未确定。
2011年至2015年间,吉林大学考古团队主持对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的后套木嘎遗址进行了发掘。团队在发掘结束后更为详细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该遗址新石器时期的四个文化层中有11例个体具有人工颅骨变形现象,年龄从3岁到40岁左右,年代从超过12000年到5000年之前,延续时间超过7000年。此次发现的是新石器时代在同一个地点延续时间最长的颅骨人工变形文化。
这项研究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张全超和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博士王谦共同牵头完成。
“这次发掘的变形头颅有面积很大的额头,这样会增加面貌的威仪。可能在古代人类中具有美感,体现权威。”张全超说。
王谦说,这些颅骨变形的个体中,有的有较丰富的陪葬装饰,暗示他们可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颅骨人工变形行为的起源也可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阶层分化有关。
下一步,团队将通过对远古人类的骨骼和牙齿形态、发育以及功能的研究,探索更多奥秘。
多国人士点赞习近平外交思想:描绘人类共同未来 彰显中国智慧担当
新华网北京7月3日(刘梦姣 郭梦妍)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十九届万寿论坛上,来自南美洲、非洲、欧洲等地区国家的政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纷纷点赞习近平外交思想,特别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理念,关注 ...
新华社长春7月4日电(记者赵丹丹)4日,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现场交流活动,并发布“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网上推荐评议活动4月、5 ...
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再升级为“生命说明书”把好每道关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正式实施,这不是我国第一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相关法规,但是是在生物技术进展飞速的背景下 ...
1996年的春晚舞台,出现了一个充满先锋意味的小品《机器人趣话》,表演者是郭达和蔡明。因为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女朋友,郭达买了一个机器人老婆,取名为菜花。她能说会道,洗衣服做饭样样在行,还可以设定成喜欢的性格,温柔型、事 ...
未来人类或可在太空繁衍冷冻精子能在微重力环境下存活想象一下,未来某一天,人类可以将精子运送到其他星球,然后创造出所谓的“太空婴儿”,在此星球上繁衍生息,并扩展人类的基因库。是不是太过于科幻?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