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放生可能破坏环境 增殖放流要有充分科学基础
时值端午,放流、放生成为很多人喜爱又觉得颇有意义的活动。6月6日也成了约定俗成的“放鱼日”。“但是盲目、随意地放流或者放生,可能影响增殖放流的效果,严重的可能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一系列问题。科学开展增殖...
时值端午,放流、放生成为很多人喜爱又觉得颇有意义的活动。6月6日也成了约定俗成的“放鱼日”。
“但是盲目、随意地放流或者放生,可能影响增殖放流的效果,严重的可能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一系列问题。科学开展增殖放流极为重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庄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科学增殖放流需回答好“六个问题”
“科学增殖放流,要有充分和扎实的前期科学研究基础。必须要回答好:放什么?放多少?放多大规格?哪里放?何时放?怎样放?这‘六个问题’。”庄平说。
防止生物入侵是回答“放什么”的重中之重。“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首先面临的是应该挑选什么种类,放对了会实现预期的目标,放错了会适得其反。生物入侵就是一些不当的放流特别是放生活动所带来的后果之一,国内外的教训有很多。”庄平说。
按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的要求,增殖放流的苗种和亲本应当是本地原生种;并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
“按照规定,改良种包括选育种、杂交种和转基因种,外来种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物种均不适宜进行增殖放流。”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伍远安说。
放流前野化驯养是做好“怎么放”关键
“放流前的野化驯养是做好‘怎么放’的关键。在开展增殖放流前,需要增加放流苗种野化驯养的环节,训练和提高人工繁殖苗种在野外的生存能力,保障放流苗种的成活率和增殖放流的效果。”庄平说。
“比如,日前,在由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在湖南永顺举行的增殖放流活动中,共向酉水河投放四大家鱼等水生生物苗种450余万尾。通过提前在网箱中对拟放流鱼苗进行野外驯化,提高了鱼苗存活率,确保了放流质量。同时,还对部分放流苗种进行了标记放流,为科学评估增殖放流效果提供了科学支撑。”庄平说。
“放生”地点不合适,也是民间“放生”的主要问题。“城市公园水域、水质有污染的水域都不应成为水生动物的‘放生’场所。城市公园水域一般是封闭性的水域,不适合过多鱼类的生存,大量放流后鱼类会因缺氧而大规模死亡。一些自然水域因环境污染造成水质状况不佳,在这些水域‘放生’等于杀生。”伍远安建议,个人和单位不要随意放生,如果确实要放生,可以联系当地渔业或渔政管理部门,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展。(马爱平)
新华社华盛顿6月6日电(记者周舟)中国科学家团队受北极熊毛结构的启发,开发出一种具有空腔结构的轻质、疏水、隔热材料,未来有望满足航空航天等领域对材料的特殊需求。与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毛发不同,北极熊的毛是中空的,这种 ...
栗战书在江苏检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时强调依法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绘就新时代美丽中国新画卷新华社南京6月6日电(记者陈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3日至6日率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 ...
近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首次捕捉到星际暗云的诞生,这是人类首次观测到正在诞生的分子暗云。题为《星际暗云的诞生被首次捕捉到》的文章近日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发表,《自然》杂志将其选为研究亮点予以介绍,文中 ...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聚焦“空气污染”,中国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在浙江杭州举行的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GD ...
新华网北京6月5日电(于子茹)最高人民法院5日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以“试行”的方式,对于司法实践中亟待明确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受理条件、证据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