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看见”恒星诞生的最初一瞬
近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首次捕捉到星际暗云的诞生,这是人类首次观测到正在诞生的分子暗云。题为《星际暗云的诞生被首次捕捉到》的文章近日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发表,《自然》杂志将其选为研究亮点予以介绍,文中...
近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首次捕捉到星际暗云的诞生,这是人类首次观测到正在诞生的分子暗云。
题为《星际暗云的诞生被首次捕捉到》的文章近日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发表,《自然》杂志将其选为研究亮点予以介绍,文中称:宇宙中最小,最基本的分子是在两个氢原子键结合形成氢分子时产生的。但由于很难将原子与其对应的分子氢区分开来,分子的形成难以直接观测。研究小组使用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观测宇宙中的暗云。他们发现了一个暗云的原子氢的“外壳”正在被转化为分子氢,这意味着首次探测到暗云的诞生。对氢分子形成速率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个暗云大约有600万年的历史,是暗云中的“婴儿”。
约束恒星形成率的关键一步
氢是宇宙中丰度最高的元素,是物质的主要组分。氢原子发出波长为21厘米的超精细结构谱线辐射,是现代射电天文学的开创性发现之一。恒星形成于星际分子云中。因此氢原子转化为氢分子的过程是宇宙可视结构形成的关键起始步骤。美国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著名的“德雷克公式”,唯像地描述了“银河系以内存在的智慧文明的数量”依赖于银河有多少太阳系,每个太阳系有多大可能有地球,每个地球有多大可能形成生命等等。这个公式的第一项就是银河系内恒星形成的速率,要想明确这一项,必须掌握原子氢转化为分子氢的速度。
这项研究完成的正是这一步骤的测量。“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新方法,测量在银河系的尺度上原子氢到分子氢演化的速率。”论文作者、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表示,这项工作从2003年开始,直到最近才第一次找到显示分子暗云正在形成的明确迹象。正在形成的分子暗云的年龄大概600万年,但在银河系的尺度上还是一个“婴儿”。他们发展了一种观测方法,并命名为中性氢窄线自吸收(HI Narrow Self-Absorption,HINSA)。HINSA方法通过分离氢原子HI的吸收成分,直接测量分子云中的氢原子柱密度,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得到分子氢气形成速率及分子云的化学年龄。
李菂进一步解释了这项观测的科学意义:宇宙中最多的物质是原子氢,宇宙爆炸后,随着能量密度下降,能量变成物质,其主要形态是氢原子。宇宙中氢原子的质量超过所有肉眼可见的恒星及其组成的星系的总和。按照宇宙演化的历程,从氢原子到新的恒星,原子到分子的转化过程是必经的。研究出氢原子到氢分子的转化快慢,才能整体上约束银河系恒星形成的速率,进而判断银河系存在生命的概率。
FAST科学计划的重要内容
这项成果综合利用了阿雷西博300米射电望远镜,美国FCRAO望远镜,以及赫歇尔空间红外望远镜。它展示了射电波段HINSA观测方法的重要功能,也为FAST科学规划提供了观测依据。
据李菂介绍,今年九月即将通过验收的FAST射电望远镜的相关科学能力更强、深度更深、覆盖银河系更全面,在FAST的两项“巡天”计划中,都有关于HINSA的研究内容。“FAST开展的高灵敏中性氢巡天,能够大规模测量银河系内的HINSA特征,为理解星际介质演化提供系统的观测基础。”他说。
“这次发现,说明这一现象是存在的,研究原理是可行的。将来我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银河系内暗云‘婴儿’的数量,系统测量原子向分子转化的时间尺度及速度。”李菂还透露,以FAST观测数据为基础的首篇研究文章也已经完成,预计发表在《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杂志上。(崔爽)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国际期刊《科学》近日刊登了该校杜江峰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他们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宇称时间对称。这个观测方法及其过程突破了传统量子体系中对量子系统的调控方法,加深了量子系 ...
中国科协所属十学会:IEEE“审稿门”事件是对科学家个人和机构的严重歧视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记者张泉、屈婷)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日前对华为员工及华为资助的个人参与审稿作出无理限制。中国科协所属十学会2日发表声明称,这一“审稿门”事件,是对科学家个人和机构的严重歧视,是学术交流发 ...
新华社“科学”号5月31日电(记者张旭东)正在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南侧系列海山进行调查的中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日前在一座海山上意外采集到两只深水海兔。这两只粉色海兔看上去呆萌可爱,在深水非常罕见。航次 ...
未来程序员拿试管“写”代码?如今,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忙。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目前电子计算的并行运算速度和存储能力面临发展瓶颈,科学家开始寻找新的计算媒介。近日,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 ...
美国科学家13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月球仍然处于地壳构造活跃期,会随着月球表面萎缩而发生月震。这份报告于13日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地球科学》上。主要作者、美国史密森尼天文物理观测馆的科学家托马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