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探究海兔在深海的生存状态
新华社“科学”号5月31日电(记者张旭东)正在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南侧系列海山进行调查的中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日前在一座海山上意外采集到两只深水海兔。这两只粉色海兔看上去呆萌可爱,在深水非常罕见。航次...
新华社“科学”号5月31日电(记者张旭东)正在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南侧系列海山进行调查的中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日前在一座海山上意外采集到两只深水海兔。这两只粉色海兔看上去呆萌可爱,在深水非常罕见。
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奎栋介绍,海兔的学名叫海蛞蝓,因其头上有两对触角突出如兔耳,俗称海兔,属于软体动物腹足类。海蛞蝓并非是单一物种的称谓,而是一大类形态特化的软体动物的统称,其中的裸鳃类和后鳃类是报道较多的类群。
“由于研究不充分,海蛞蝓在高级阶元的系统分类上仍然比较混乱,尤其是近年来在亚纲、下纲、总目、目、亚目等阶元变动频繁。”徐奎栋说。
据了解,海蛞蝓全球已知有3000多种,栖息于海底,从近岸到5000米的深海底均有分布,主要发现于热带浅海,少部分见于南北极海域、西北太平洋及东北太平洋的深水(水深超过200米)。
徐奎栋说,在热带西太平洋深水,特别是深海(水深超过1000米)中,还未见有海蛞蝓的相关报道,这主要是由于这个海域的海底极度缺乏探测研究所致。因此,这个海域到底有多少个种类的海蛞蝓,它们如何分布,种群数量如何,以及与其他海域海蛞蝓的起源进化关系等问题,目前都是未知的。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开展样品采集,只有在获得生物标本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物种的准确分类鉴定,从而真正知道这是个什么物种,尤其是那些人类还未曾认识的物种。”徐奎栋说,对于一个未知物种,通常需要两个甚至多个标本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分类鉴定和描述。
他表示,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角度,首要的也是搞清都有哪些物种,了解各个物种如何分布、种群数量有多少等,然后才能评估各个物种的保护价值。保护的前提是充分的研究,没有研究则谈不上保护。
“科学”号正在执行的是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航次任务。专家表示,科考队员利用“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ROV)进行海山生物的定点、精准采样,不破坏海底生态环境,而且仅采集有代表性物种,因此不会对海底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潜龙”“海燕”“深海勇士”各显神通 大洋深处“中国数据”正在刷新
经过两个海试潜次,“潜龙三号”通过现场专家组验收,4月24日在南海开始试验性应用第一潜。同样在南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开启6个深海考古潜次。在青岛,下潜8213米的“海燕”滑翔机刚刚“回巢”;在西南印度洋 ...
中国科学家持续两个秋冬季对PM2.5精细化源解析以支撑精准施策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记者倪元锦)记者日前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获悉,过去两个秋冬季,中国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采集约3万个样本,实现了精细到行业、精准到过程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PM2.5污染 ...
深海救援总有人对人类能够抵达的边界充满浪漫的想象,比如太空、洞穴,或者是深海的水下世界,那里似乎有极少数人才能够领略到的奇幻景象。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的66名潜水员就属于这“极少数人”的一部分。但对这 ...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题:解开化石埋下的问号——中国科学家掀开青藏高原“年轻”面纱新华社记者岳冉冉一片棕榈化石的发现,让3500年的青藏高原一下“减龄”了1000万年。这一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7日发表在了国际期刊《科 ...
新华社南京3月1日电(记者眭黎曦)记者从西交利物浦大学获悉,由该校生物科学系孟佳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近期实现了对全转录组RNA分子m6A修饰的最精准预测,相当于绘制了人类迄今为止最精准的m6A表观转录修饰地图。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