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40米深处 有一座记录了1200多年水文历史的博物馆
新华社重庆5月18日电(记者黎华玲)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记者来到了一座位于长江水下的博物馆。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段,在江水水面约40米之下,有一道天然石梁,它记录了自唐广德元年至20世纪初,约1200多年间的72个枯水年份...
新华社重庆5月18日电(记者黎华玲)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记者来到了一座位于长江水下的博物馆。
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段,在江水水面约40米之下,有一道天然石梁,它记录了自唐广德元年至20世纪初,约1200多年间的72个枯水年份的长江水文资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时间最长的水文题刻,被称为“水下碑林”和“世界第一水文站”。
三峡大坝蓄水175米后,为避免白鹤梁题刻被淹没于江底,我国于2003年启动了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并于2009年在水深40米处修建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在举世瞩目的三峡文物保护工作中,被列为重中之重。据悉,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内河水下文物保护中涉及工程技术学科最多、难度最大的项目。
据了解,白鹤梁自西向东顺流延伸,长1600多米,宽约16米。相传北魏时期江岸林木丰茂,石梁上群集白鹤无数,故名“白鹤梁”。它的梁脊仅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至3米,几乎常年没于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较低时才部分露出水面。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副馆长杨邦德介绍,古人在梁上以“刻石记事”的方式,记录长江的枯水水位,并刻石鱼作为水文标志。经过千余年的延续,160余幅,3万余字的水文题刻群形成。
杨邦德说,题刻书法集篆、隶、行、楷、草各体。其中,以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最为有名。另外,还有朱熹、朱昂等历代文人墨客的书法题记。
1988年,白鹤梁水文题刻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白鹤梁水文题刻成为三峡水库淹没区最为重要的文物保护项目之一。
据了解,当年,白鹤梁保护工程先后共产生了7个保护方案,有10余名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参加了保护方案的评审工作。经过十年的反复论证,根据不可移动文物以原地保护为主的原则,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了“无压容器”的“水下博物馆方案”。
按照方案设计,馆内无空间,全部充水,题刻长年浸于水中,观众可在耐压通道,通过观测窗口在数十米的水下观赏题刻。
如今,博物馆经过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建立起一整套长江水位、流量、流速与补水量的动态平衡数据库,消除了最高水位40米的强压和32米落差对保护体结构及文物本体安全的威胁,用科技手段保障了文物安全。
杨邦德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我们这个博物馆是世界首座非潜水就可到达的水下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要进入水下博物馆,必须经过一个和乘飞机类似的安检程序。之后踏上一条长88米的电梯,进入水深40米处。再通过一条约150米的平直交通走廊,迈过一道宽约一米、厚约半米的钢制舱门后,进入到60多米长的环形参观走廊。
在走廊里,通过走廊壁设有的23个观景窗,可以看到保护罩内静卧水中的白鹤梁。贴近窗边,梁上的石鱼和部分题刻清晰可见。白鹤梁题刻最为集中的中段,长约50米,保存着140余段题刻。
“每一个题刻都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希望有更多人来博物馆了解白鹤梁水文题刻。”杨邦德说。
新华社武汉5月16日电(记者李劲峰)随着现场工人完成最后一段钢箱梁的焊接,最宽长江大桥——武汉青山长江大桥16日实现合龙。这标志着世界最大跨度的全漂浮体系斜拉桥建设,进入最后收尾阶段。作为武汉四环线的重要控制性工 ...
沙尘暴天气。 图/朱亚宵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15日至17日,重庆、贵州及江汉南部、江淮南部、江南等地自北向南先后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或雷暴大风天气;受冷空气大风影响,15日至16日,新疆东部和南 ...
5月18日,我们将迎来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中国的主会场设在湖南长沙,开幕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今年的主会场活动将全方位集中展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 ...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高敬、康锦谦)9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曝光“酒城”四川省泸州市大量污水直排长江,包括泸州老窖在内的部分企业违法排污问题突出。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指出:沱江流域部分地区重点 ...
新华社长春5月9日电 题:新中国人权70年:取得举世瞩目历史性成就新华社记者周立权、张博宇9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新中国人权70年:道路、实践与理论”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举行。与会人士表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