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蒙学知府匾新式教育初嬗变 推荐
2017-12-25 23:03:57

图2“林氏蒙学堂”内大门

图1“林氏蒙学堂”外大门

■福建龙岩王贵垣

在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最负盛名的“土楼王子”振成楼所在地洪坑村,有一座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前夕、新式教育兴起的现代小学雏形——林氏蒙学堂,建筑相当精致,保存相当完整。

学堂占地20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有明显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平面布局基本上沿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布局方式,中轴对称,进大门后是庭院,而后是正厅,两侧为厢廊、厢房,二楼布局类同;而立面、装饰和细部处理,则明显有近代西式建筑风格;结构体系既有西式做法,又有传统的木结构做法。

外大门(图1)扇形匾额写着四个大字——“日新学堂”。内大门横额写着“IHEDAILYNEWSCHOOL”英文字母,意为“新学校的生活”。内大门(图2)额顶之上的二楼栏杆,镶嵌着一方长条石匾,上面刻着遒劲有力的五个大字——“林氏蒙学堂”,上款为“仁山三兄大人建立”,下款为“甲辰夏,知汀州府事张星炳书”。从上款受匾人可看出,这是振成楼主林逊之的父亲、世遗土楼福裕楼的兴建者林仁山建立的有别于旧式科举教育的新式蒙学堂,下款则表明题匾者是当时汀州知府张星炳,题匾时间是1904年夏天。

民国《永定县志》“卷三十·惇行传”记载:“林仁山,洪川乡人……清末废科举设学校,自筑‘日新小学’,培育乡邻子弟,开风气之先。前黎大总统、郡守张星炳、中委马相伯、闽省长萨镇冰、主席陈仪,皆赐匾额旌奖。以积善读书勖勉后人。”同时在“卷十三·教育志”又记载:“日新小学校,在金丰里洪川。校舍为林仁山独资建筑,清光绪三十二年开办。”清末废科举是在1905年,光绪三十二年是1906年。

日新小学内外大门两个名称“林氏蒙学堂(1904)”和“日新学堂(1906)”,从书法上看,均为张星炳所书,这与他任汀州知府的年限(1897—1906)相吻合。这两个名称,更是十分清楚地与清末兴起新式教育的两次学堂章程相对应。

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颁布由张百熙制订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规定:儿童自六岁起接受教育,蒙学堂四年,寻常小学堂三年,此七年定为义务教育,高等小学堂三年,中学堂四年。各省有高等学堂,首都有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此外还附设简易农、工、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高等农、工、商、医实业学堂,以及附设师范学堂(含简易、中等、高等)。与古代的“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国有学”相类比,蒙学、小学、中学、大学即相当于科举时期的家塾、党庠、州序、国学。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学制,明显带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印迹。尚未来得及实施一年,1904年1月(农历仍是癸卯年),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人制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将原章程规定的“蒙学四年,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各三年,中学四年,合计中小学堂共十四年毕业”,改为“蒙学并入初等小学,改为五年毕业,国家不收学费,高等小学则展为四年,中学则展为五年”,这样统计起来,整个中小学仍为十四年。此外还规定:“小学堂勿庸兼习洋文,中学堂以上必勤习洋文”。林氏蒙学堂及之后日新学堂虽不必学习英文,但也紧跟时代潮流,在内大门额顶写上“新学校的生活”的英文字母,以示跟科举时期的私塾相区别。从时间上看,林氏蒙学堂和日新学堂均比钦定章程和奏定章程滞后两年,这或许是路途遥远,通讯不发达,加上规定是义务教育,各地方政府落实起来更费时日的缘故。要知道,张星炳知府下令把汀州龙山书院改为汀郡中学堂(今长汀一中前身),也是在1904年。洪坑林氏蒙学堂,或许是全汀州最早建立的现代小学教育雏形呢。与科举正式废除后有众多的小学借助于天后宫、关帝庙等宫庙办学相比,更显得尤为可贵!

“训蒙心存爱国,为学志在新民”,这是林氏蒙学堂的大门联,也用条石刻就,这充分体现了林仁山的远见卓识。事实证明,林氏蒙学堂及之后的日新学堂培养了许多爱国为民的优秀人才!

笔者有感而发,试吟两句仄声韵俚言拙句:林氏蒙学知府匾,新式教育初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