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这只葫芦,可以称作是“蟋蟀之家”。斗蟋蟀,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博戏,它始于唐代,在宋代进入兴盛,经过元代沉落之后,在明清之际又悄然兴起。在当时,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以斗蟋蟀为乐,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故事名为《促织》,就是讲述当年的“蟋蟀血泪史”。斗蟋蟀时有蟋蟀罐,两只蟋蟀在其间厮杀,众人高声欢呼,极其精彩,胜负已分之后,蟋蟀们需要休息,这时候便要用到葫芦,把蟋蟀放在里面,让它们好好休息。为了让蟋蟀们休息好,顽主还要在葫芦内部模拟蟋蟀的生活环境,里面有适宜蟋蟀生存、略显潮湿的泥土,让蟋蟀在不战斗之时可以安然生活。
为了显示尊贵的身份,体现对蟋蟀的重视,顽主们当然要想方设法各显神通。葫芦的外观是他们必须要进行美化的部分,或雕刻图案,或绘制图景,或进行镶嵌,多种工艺和技术都能在上面得到运用,像图中这种笸箩纹的葫芦便是经过“改造”过的。不过,它的改造过程和雕刻绘制不同,葫芦在小时候,便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模子(笸箩纹葫芦当然是阴刻有笸箩纹的模子)里,随着葫芦渐渐长大,受到模子的挤压,最后固定成这般形状。对于葫芦来说,当然是一种伤害,而对于追求美观的顽主们来说,这又是一种别致之美。这种类似老家笸箩的纹理确实很美观,它是古人的匠心独具,当然也是顽主们的市场需求所致。
这只笸箩纹葫芦高10.5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4.3厘米,上面有红木制作的口沿及盖子。盖子的中心部位镶嵌有掐丝图案,最外部是紧紧相连绕成一周的铜钱,其次是心形,之后是桃核形,最中间有“福”字,非常精美。铜钱代表着财富,桃核代表着长寿,心代表着诚心和诚信,福当然是福气,所以,盖子上的图案,把主人的心思全部给说完了。葫芦内部还是葫芦本身的材质,不做变化,只是将里面的瓤和籽儿掏空了,可以让蟋蟀舒舒服服地住在里面。
这种盛蟋蟀葫芦的制作,口的镶嵌是其中一大难点。葫芦口本身脆弱,稍有不慎,则会把葫芦破坏掉,所以,红木口嵌入葫芦口时,需要很小心细致,轻轻旋转进入,万不可使用蛮力。而且,红木口和葫芦口是要严丝合缝的,不能有空隙,这样器形才显得完美。
一个小小的蟋蟀葫芦,就有这么多学问和讲究。看来,中华文化确实博大精深。到了今天,玩儿蟋蟀的已不多见,只有这种笸箩纹葫芦还在,诉说着长长的岁月,远去的风云,真的让人爱不释手。(吕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