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读•真感•真写——我这样写书评
2020-06-29 10:46:25



这种书评,跟翻译一样,是一种再创造。

这种感觉,就算是六经注我又何妨?

另一种书评,其实是与作品、作者产生共情后的一种感受,你说它是读后感也无妨。这种书评,也有介绍评价,更在引发的共鸣和新慨。我喜欢后一种书评,自己写也是后一种,即使涉及推介书,也是建立在后一种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的。

当然你要去读别人写的书评等,比如布罗茨基的悲伤与理智,库切的内心活动,纳博科夫的俄罗斯文学讲稿,WH奥登的评论集,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鲍鹏山的风流去,你会发现,书评有各种写法,酣畅淋漓,我是学不来,但读得也是酣畅淋漓,只有膜拜。


其实,绝大部分书评,一过眼,就知道读没读,读懂了没有。西游记故事,很多人读了,其实没有真读懂——孙悟空、各种狐仙鬼怪的故事,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书评,他们听神仙菩萨讲道讲经,都能追求幻化成人形,望成正果,这说明他们听经(读书)是真读真接近懂了。


这种书评,功能明确,就像商品介绍,本身也是商品介绍,性能介绍和评价。一般就是内容简介的注水版。




真读。写书评首先要真读。有人会问,还有不读就写书评的?多的是。一些所谓职业专业书评人,看看作者的序跋就能洋洋洒洒写出鸿篇巨制来,其实并不少见。这叫职业书托。

比如卡尔维诺谈日瓦戈医生,谈到拉拉之死,只是在文章下面一个小小的注解里,卡尔维诺提出了“历史性死亡”的概念,让我很受冲击。类似还有跳脱的火星,重价的珍珠,想象的肖像等等。江菲离职后,这一系列停了下来,但今年我接着写了,而且决定坚持下去,这个春天,我这一系列增加了精神家庭中的亲戚,理性的自我奴役,还准备回北京后找出埃默里的作品,写一篇保持怨恨的权利。

所以,我的书评既不专业,也不职业,属于野路子,我手写我心,我注六经,也是六经注我。不过,作为交流,我倒是觉得还是可以谈点个人写书评的想法。


真写,或者说写真,就是让自己读了一本书后,将内心真实的情感倾注笔端,一浇心中块垒。将这种想法行诸文字,就是一篇好书评。好书评贵在写真,情真意切,而不是虚头巴脑,云山雾罩,让人读不懂。

中午抵达南京后,我放弃了熔断后每日午觉半小时的习惯,写了个粗陋的讲稿,我怎样写书评。下午开讲时心里才有些底。以下即为准备的粗陋讲稿内容,也是我的真实想法。)

这是一种自我训练,无论是思维上,还是情感上,甚至文字上。


我个人读书时,都会随手用笔在书上画下各种符号,各种折页印记,或是一句金句,或是一个可能有用的历史小资料,或是一段醍醐灌顶开我窍的观点,等等。所以我不太愿意将自己的图书外借,因为书上尤其我喜欢的书上,各种鬼画符,以及一句两句的签注,却是自己的精神隐私。我读过的书,只要不是太滥的,没有一本,包括小说,不是饱受我的摧残的。



真感,就是真的有感觉,感慨。真读了,产生了共情共鸣,或正面的,或反面的,这种情感共鸣,有时未必是作者真有的,但是,你来电了,你是真的,那不能说假的,不存在。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我看来,从功能上说,书评有两种。


一种是导读式书评。导读式书评,也就是描述介绍型书评,告诉大家这是一本什么内容的书,作者多有名,写作过程如何如何,书写得如何如何。




我个人写书评,纯粹是个人爱好,就跟有人喜欢喝酒,喜欢打球跑步一样。

当时我曾去新闻出版署开会,新闻总署的老长官阎先生看到我参加书评的会,惊讶之余问我怎么办书评,我归结为一点,推荐的书的“文化价值,审美趣味”。

真读了,才会真的投入,置身于书中的场景,代入。


当然,对书的评价,写作方式的评价,各有偏好,评价之际,常怀同情之理解,不乏温和之心,也是当注意。有些人有些时候,可能会比较刻薄,一般我遇到这种情况,就不会去写了。所以,除了有些朋友不可推脱之交情,绝大部分书评,都是一种自我要求,既无人催稿,也无人相求,完全是为自己写,发乎情,真正的我手写我心。

最初大概应该是库切的内心活动文学评论集里,写到布鲁诺•舒尔茨的《肉桂色铺子》,有个概念,“向内在的流亡”,一下子触动了我,后来江菲催压我时,我尝试着从这种偶尔读到但却极其有共情的概念来写,不是写一本书的书评,却很有收获。


于我,写书评真的就是一种自我的完善,也是一种情感释放,喜欢且有所悟时就写,无所谓全面客观,偏激也罢,主观也罢,错误也罢,反正是自己的感受。我倒是觉得纯粹主观才真有价值。偶然难免有人情,但若不喜欢找不到感觉,天大的面子也不给。



(4月下旬,我因故过境南京,我的老友朱总邀请我和他们单位的同事谈谈怎样写书评。我面对的都是出版界人士,心里有些忐忑。尽管我在新京报曾经分管过书评周刊,自己也写些书评,还曾出版过一本专门谈书的书,《黄金般的天空——我的读书笔记》,新星出版社出的,23日读书日,我看在京东上卖到143元了,吓了我一跳。我现在还在写书评,我写书评,路数跟别人不太一样,我只写自己的感受体悟,其他与我无关。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月写两篇书评。不过,这个月一篇还没写过,估计完不成了。



不过,这些都只是编辑的原则媒体的主旨。具体到书评怎么写,作为曾经的编辑,以及业余书评爱好者,我有我的个人坚持。


这些,都是常规的书评写法。落到每个人,其实各有体悟,我说了本无定法,自己喜欢而已。


我今年春节困守江南,重读日瓦戈医生,有许多新感慨,后来写了篇《混沌岁月里,幸福的结局》的读后感。然后又以书中之语“我把偶然的命运视作常规”写了篇自励之文,是真正的有感而发。这种感觉,就是真情实感,只有真读了才会有,读介绍和内容梗概是绝无此感觉的。

当然,写书评,我觉得还是要注意,切忌我们小时候写作文那种中心思想似的写作,大而无当的介绍,虚头八脑不知为何的文字,以及程式化的写作。





最主要的,一定要诚实。诚实为文,文章才有生命力。

我喜欢的这种书评,其实并无定法。不过,我个人还是将之归结为6个字:真读,真感,真写(写真),这六个字可以浓缩为两个字:“诚实”




至少,我在新京报分管书评时,是这样强调和坚持的。至于有没有做到,毕竟跟我们的能力和水平视野紧密关联,也难免会有错漏。不过,脸红,我似乎还没有过。曾经有些文章编辑编过想上,被我断然拒绝,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不过,终究让自己不会被戳脊梁骨,也无需提起就脸红。


为什么害怕?因为那些书还是书稿,书稿大多数是邮件发给你,而我其实最害怕在电脑上看书稿,有时情面难却,也只能破费自己眼神——如果自己不读完,是绝对不会动笔去给人写序写书评写推荐的,我不知道不读完怎么写。我的前同行前北京青年报记者范海涛女士在美国读口述史,写了本书,她先生段钢是我好友,跟他太太说,一定要请我写书评,并特意把书稿打印了一本给我读,读完我自己有感觉才同意写篇书评的,当然他们两口子也还满意吧,至少我是非常认真读了书稿的(补注:近日段钢海涛伉俪告诉我,这本书要再版,他们夫妻俩商量,决定撤掉原来的一篇名人序言,把我的这篇书评作为再版序言。)

我做不到。我觉得文责自负,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自己要负责任。我很害怕给人的书写那些推荐语。


我曾经主持和分管过新京报书评周刊,当时我和同事讨论厘清新京报书评的原则,无非就是坚持理性,科学,强调所推荐图书的的思想性、文化价值和审美趣味,还是一种启蒙精神。我们希望多年后回望,经过我们手推荐的书,我们不会脸红。



我个人在2018年应当时未曾谋面的前同行江菲女士之督促,在博客天下写了一个系列,完全不同于常规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我自己比较满意,这个系列,是阅读过程的偶得,可能作者也未太过重视,却对我有启迪,我据此写书评,很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