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密柳建明
小时候在耳鼓里埋藏最深的音响,是拉风箱时发出的
“
呱哒呱哒
”
的音响,这音响像一只茧一样把我包裹其中。如果说这音响是茧,父亲就是一只吐丝的蚕。他手握风箱的推拉杆,一推一拉,把风力一股一股地输送到锅旷里,当他俯身于灶口察看火势时,火光映在脸上,多像是一片他啃食的桑叶。
1938年父亲从黄县参军,后南下,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兵,60年代末因病回山东高密老家休养,无实际职务,但享受佩戴帽徽领章的待遇。平时母亲上班,家中买菜做饭的任务就落在他一人身上。
父亲熟知当地市场情况,认货,买的风箱是
“
名牌
”
,产自高密盛水屯村。这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风箱,是远近闻名的风箱制做专业村。当地人管风箱叫
“
风掀
”
,其整体用木板制成(见图),前后两头开有小口,为进风口,上搭一小木板,推拉时一开一合能前后把风吸引进来,再顺着风箱嘴进入灶腔,那种
“
呱哒呱哒
”
的音响即由此产生。
“
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
,这句歇后语也是根据这种原理编的,很形象化。其内里贮存风的两块板,与推拉杆穿插连接在一起,为防止漏风,两块板的四周勒有鸡毛,当地人称这两块板为
“
毛楞头
”
,称两块板相隔出的空间为
“
小炕
”
,称推拉杆为
“
风箱杆子
”
。风箱采用的木料为梧桐木,其特点是,材质轻,不易开裂和变形。
风箱有大有小,大的长约
3米、高约1.5米、宽约1米,这类风箱多提供给开作坊的使用,如染布作坊、酿酒作坊等。小的长不足半米,便于肩挑远足,为小炉匠、锡匠身边必备之物。风箱用久了,里面的鸡毛受磨损,风力会减弱,这时候就要找人来换一换鸡毛。有专门修理风箱的人,这些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拖着嗓门吆喝着“
扎鼓(修理)风掀(风箱)
”
。他们很在行,拉一拉风箱杆子,听音响就能听出风箱的毛病出在哪里。后来随着时代发展,父亲把灶旁的风箱撤下,换上省力的鼓风机,没过多久,鼓风机连带锅灶又被液化气罐和液化气灶替代。风箱受到冷落,盛水屯村的人凭借木工手艺转行干起了装潢。
“
风箱制做专业村
”
转而成了
“
装潢专业村
”
。
父亲去世之后,有一次我在凤凰公园遇到一位住在军干所的老者,对我说:
“
你父亲真是一个打仗的!
”
而同样是军人出身的母亲经常表扬父亲的一句话就是:他是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