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生态涵养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城市的“大氧吧”和“后花园”,在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中处于压轴的位置,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生态涵养区保护,如不能带动一方发展,就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一、平谷区生态涵养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情况
平谷区作为五个生态涵养区之一,紧扣“三区一口岸”即“首都东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特色休闲及绿色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服务首都的综合性物流口岸”的功能定位,坚持生态立区,推动绿色发展,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稳中向好。
一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平蓟三协同共建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得到全面落实,6大类43项指标中37项已完成或达到时序要求,三省市五地指标整体达标率在90%以上。联合开展交通执法、盗采执法,推进森林火灾联防联治,生态保护区域协作机制不断强化。深入开展“一微克”攻坚行动,截至12月22日,全区PM2.5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8%。严格落实河长制,5个国考和市考断面水质持续达标。花峪水库、鱼子山水库获评“北京市优美河湖”,我区获得该称号河湖累计达6个,居全市首位。打好净土保卫战,改良土壤2.1万亩。实施“生态桥”治理工程,累计粗粉果树枝条等农林废弃物7.8万吨,沤制有机肥5.2万吨。高标准推进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新增栽植面积2.1万亩,完成市级任务的151%。
二是绿色发展步伐加快。以农科创、全域特色休闲旅游、绿色智慧物流、无人机产业为抓手,扎实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成功举办平谷国际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实施“金三角”合作模式,深化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大等1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首农食品集团、中信农业等20余家涉农高新企业的合作,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成立北京中智生物农业国际研究院,初步完成奶牛中心、5s超级猪场项目选址。赵春江院士、Ton院士工作站落地并运营。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领衔入驻的7个科技小院挂牌运行。实施“三策五包一奖”,完成一批农业设施大棚和农用看护房的提标改造。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全域特色休闲旅游加快发展。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世界休闲大会筹备进展顺利,主会场项目主体完工,分会场项目有序推进。建设乡创示范小镇,举办第二届乡创文旅大赛、第四届生态田园乡旅文创论坛等活动,推进丫髻小院等高端民宿建设。绿色物流枢纽加快建设。结合“公转铁”改革试点,与北京铁路局签约成立了北京京平国际陆港运营发展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京平物流枢纽建设规划方案。京平物流枢纽被确定为国家级一级物流基地、北京市公铁融合的一级物流设施和2020年国家五部委加快推进建设的铁路专用线。无人机小镇建设进展顺利。《平谷区无人机产业发展规划方案》《无人机小镇规划方案》编制完成,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科工集团、中国民航局等顺利对接,中宇航通无人机制造基地、融鼎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国鹰航空总部基地等项目落地。结对协作扎实开展。深化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沟通交流,探索建立产业园区共建机制,1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拨付到位,举办联合招聘会2场,共享发布招聘会57场,吸纳我区479人就业,双方合作空间和内容进一步拓展。举办产业发展推介大会,推出52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京东集团、京铁物流等企业。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深化区领导联系企业制度,送好“服务包”。大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互联网+大桃”工程深入推动,互联网销售大桃3500万斤,促进农民增收1.23亿元。建立“平谷国桃”标准,通过农交会、大桃嘉年华强化平谷大桃品牌建设。
二、平谷区关于生态涵养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的工作计划
虽然平谷区在生态涵养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您提出的依托农业实现全面腾飞还有较大差距。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制定“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平谷区将按照“抓生态、稳增长、促民生、保平安”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围绕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结合实际抓好“三件大事”、打赢“三大攻坚战”,落实“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方向不动摇。
一是坚持生态立区,守好绿水青山,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坚持打击、保护、提升、发展,巩固治理成果,完善长效机制,构建全地域、全要素、全时段、全主体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强化系统治理思维,坚持打击与保护并重、提升与发展并举,统筹推进治气、治水、治土、治环境各项工作。持续开展大气治理“一微克”攻坚行动,坚决抓好秋冬季大气治理,确保全年PM2.5平均浓度符合市级任务要求。深入落实河长制,坚持“四水三治”、水岸共治,确保国考和市考断面水质持续达标。实施健康土壤工程,改良土壤2万亩。落实森林城市提升计划,推进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增强绿色基底。持续抓好规划自然资源领域巡视巡察问题整改,做好矿山矿坑矿硐改造修复工作,深入整治建筑垃圾非法偷运、倾倒及填埋,确保全区自然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验收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创建指标。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修订《平谷区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完善权责清单,建立分工明确、责权清晰的工作体系。完善环境保护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和事中考核,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弘扬生态文化,引导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共建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抓好主导产业,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围绕农科创、全域特色休闲旅游、绿色智慧物流、无人机产业发展,加强统筹推进,加快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步伐。
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推进乡创事业发展。给农业插上科技和文创的翅膀,打造北京农业“中关村”。编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2019年—2035年)和核心园区规划实施方案,启动核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园区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的引进机制,举办第二届平谷农业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强化产学研用合作,推动京瓦中心尽快正式运营,加快新希望和首农集团养殖项目工程建设,深化与中国农大的合作。积极建设北京中智生物农业国际研究院,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加强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努力打造生物农业研发产业平台。强化科技小院运行,零距离提供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北京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和精品民宿。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存量盘活、文创赋能,推进传统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创意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实施“十百千”工程,延伸培育多元化个性化休闲项目,构建富有区域特色文化和创新文化的精品民宿体系,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新生活方式体验中心,不断增强产业价值,助推乡村振兴。
实施大桃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全面推行“平谷国桃”标准,优化品种结构,健全服务体系,强化信息支撑,创新销售模式,加强品牌建设,有效促进大桃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大桃全产业链,形成对其它果品产业的带动作用,发展精品农业,实现丰产丰收富民。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抓住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和深化供销社改革契机,构建区、镇、村三级农民合作社组织化体系,建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系统化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劳动力老龄化、土地碎片化、“小而全”经营等突出问题,奠定农业现代化的组织基础。
三、关于农业科普观光园的建议
您提出的关于“依托果树资源优势建设一处集北方所有果树资源的农业科普观光园”的建议,从具体落地一个农业观光园的角度,受土地规划限制、耕地保护红线等诸多限制,需要解决农业观光园规划、投资和运营机制探索、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等多个具体问题,目前没有成功案例可供借鉴,需要从长计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但是您提出的思路和发展方向,符合我区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值得我区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的过程中进行借鉴和学习。我区将在编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2019年—2035年)和核心园区规划实施方案中予以充分的考虑。
十分感谢您对平谷区生态涵养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特别是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工作的关心,希望您继续关注平谷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