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8日讯,近日,有网友发帖说,清华大学标志性景点——日晷出现拼写错误。帖子称,日晷基座东侧的文字“CLASS 1920”被写成了“CEASS 1920”,还被描金。现场照片显示,字母“L”上有两道明显刻痕,乍看上去与字母“E”十分相似。
家长带孩子参观清华大学校园内日晷。 资料图 与本文内容无关
4月17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目前后勤处工作人员已经将日晷基座上的“E”重新描金为“L”,并对两道刻痕进行了修补。
清华标志性景点现拼写错误
来清华大学参加短期培训班的胡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4月15日早上,他经过清华著名景点日晷时,看到有两名工人正在对其进行修缮。发现“CLASS”被描金为“CEASS”后,他马上提醒了工人。工人回复说,自己不认识外文,只是根据原有刻痕刷漆,稍后会向领导汇报这一情况。
胡先生拍摄的照片显示,被“描错”的字母“L”上有两道明显刻痕,与“E”非常相似。
据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清华园风物》记载:位于校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原为圆明园遗物,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在这座日晷的基座上,镌刻着1920届学生的铭言:“行胜于言。”有中文及拉丁文两种语言。
记者发现,早在2007年,就有网友发帖称,清华日晷上的“CLASS”被刻成了“CEASS”。此次日晷被涂刻的消息传出后,有网友赴实地求证发现,字母L上多出的两笔与其他笔画的刻痕并不一致。
描金已经修改 刻痕得到修复
17日,北青报记者来到清华大学,发现日晷基座东侧文字已被改为“CLASS 1920”,与日晷西面的“庚申级立”表意一致。此前被描金的多余两笔横线已被擦除,刻痕中填入了类似白石灰的填充物,并被打磨。
清华大学总务长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说,清华大学将于本月下旬迎来107岁生日,学校后勤部门近期正在例行完成对校园纪念物、景观的清洗和修复,本次重新给日晷上的文字描金就属于其中一项工作。
15日,由于刷漆工人不懂外语,所以依据日晷基座上原有的痕迹直接描写,误将“CLASS”写为“CEASS”。第二天,负责检查工作的老师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予以纠正。“16日,后勤处工作人员对刻痕进行了修复和打磨。因为刻字面为弧面,所以打磨力度不能太重,虽然现在修复处和周边仍有色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雨淋,颜色会自然趋同。”
校方称不会为日晷添加护栏
事实上,这已不是清华日晷首遭乱涂乱画。去年8月17日,有网友曾晒出日晷被人刻画的照片。当时刻痕位于晷面上半部分,笔画有十几条,呈浅白色,在晷面上十分突兀。事件发生后校方立即启动了调查和修缮程序。
此次再曝日晷被人涂刻,清华大学表示,尚不清楚刻痕是何时形成。学校保卫处说,自去年8月后,暂未收到有关日晷遭涂刻的报警。
清华大学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日晷并不是法定的“文物”,但它是清华大学的一个象征,是校友与母校间情感的见证。通过加围栏等强行干预举措对日晷进行保护并不现实,一方面,大多数人喜欢近距离接触日晷;另一方面,这也有悖于清华开放办学的思路。
文/本报记者 熊颖琪 线索提供 王先生
(原标题:清华日晷再遭涂刻 现场照片显示刻痕明显)
相关新闻:管蠡之见:清华大学日晷遭破坏引热议 是时候教教怎么“游校园”了
2017年8月21日讯,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日晷,这个暑假“遭了秧”,而且还是遭殃不止。据本报昨日报道,日前清华大学的标志性景观日晷遭游客刻画破坏引发热议。
家长带孩子参观清华大学校园内日晷。 资料图 与本文内容无关
在媒体曝光后,本报记者近日再次探访清华、北大校园,发现一些不文明参观行为依旧存在。虽然日晷面上刻画的痕迹已经被修复清除,但游客的不文明现象依旧存在——几名小朋友在合影时手用力掰住了日晷的指针,还有小朋友顺势攀上了日晷拍照。尽管草坪上有多块标识牌明确提醒“爱护草坪,请勿踏入”,可并不能阻挡游客的热情。靠近日晷处的一块长约30米、宽约2米的草坪已经直接被踩秃,露出泥土,与北侧生机勃勃的翠绿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也许有人会说,清华的日晷并非法定文物,而且此次被人刻画的日晷是复制品,但是,作为清华大学的象征,作为百多年校史的重要见证,日晷显然意义非凡。也许有人还会说,再非凡也是清华大学的事,跟我们有什么相关,但是,去清华游览,到二校门感受高等学府荣耀的,难道不都是对其心存敬仰的人吗?恰如本报报道中,一位清华保安的气愤之语——你们这是来感受名校的还是来破坏名校的!你愿意让孩子未来的母校被这样破坏吗!
没错,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名校,既是国人教育子女的标杆,也在某种程度上是每位国人的骄傲。就以捐赠日晷的清华1920届校友为例,其中著名的经济学家陈岱孙、化学家曾昭抡、陈可忠、萨本铁、赵学海,植物学家张景钺、政治学家萧公权等,随便提出哪一个,人品学问都令人佩服。但是,怎样把普通人对学问大家的敬佩,扩展到他们捐赠的日晷上,扩展到对清华大学校园的爱护上,延伸到对所有历史文化遗迹的自觉保护上,还是需要方方面面动一番脑筋的,而非仅仅简单地发现一起、曝光一起,然后指责游客没素质,舆论讨伐一阵子,过一段时间后换个地方把上述过程原样再来一遍。
现在很多国人出国也会去英国的牛津剑桥、美国的哈佛等名校参观。这些学校甚至都没有围墙,但国人都还挺守规矩,不让进的地方不会硬闯、不让碰的也没有非要去摸一把才过瘾。为什么别人的名校能有那个气场“镇住”不文明行为?清华北大们到底该怎么挖掘自己“高大上”的一面,让游客真正从内心对其高山仰止?相信名校中的聪明人会想出比单纯安装护栏和刻字罚款更好的主意。
其实,除了清华北大这样的校园,北京还有长城、天坛、各个名人故居等数不清的文化设施。前不久,市委书记、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蔡奇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要集中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包括但不限于清华北大的“文化人”们,是时候该拿出自己的章节了。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人民网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