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中乌考古学者揭开中亚传奇古城“神秘面纱”
新华社塔什干11月1日电通讯:中乌考古学者揭开中亚传奇古城“神秘面纱”新华社记者蔡国栋帕米尔高原西侧的费尔干纳盆地,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是中亚地区古老的绿洲灌溉农业区,也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中国古代文献中记...
新华社塔什干11月1日电 通讯:中乌考古学者揭开中亚传奇古城“神秘面纱”
新华社记者蔡国栋
帕米尔高原西侧的费尔干纳盆地,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是中亚地区古老的绿洲灌溉农业区,也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宛国就位于这里。
盆地东南部的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马哈马特县明铁佩古城,距今约2000年,有“丝绸之路活化石”之称。2012年起,中乌双方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八次对明铁佩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通过获取大批重要考古资料,逐渐揭开了这座古城的“神秘面纱”。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汉唐研究室副研究员刘涛介绍说,中乌学者共同努力,获取了一大批重要考古资料(陶器、骨骼),双方一致认为明铁佩古城是公元前后费尔干纳盆地里面积最大的一座城池,而且极有可能和中国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大宛国国都有关系。
联合考古队中方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认为,明铁佩古城不仅拥有功能完备的城墙、城门、马面等城防设施,城内外有规模宏大的建筑和道路系统,还有格局清晰的手工业作坊,城外发现的墓葬区则进一步扩大了古城的文化内涵。这些重要发现,将令国际考古学界重新认识明铁佩古城遗址,重新定位这座古城在费尔干纳盆地和中亚历史上的地位。
考古成果显示,明铁佩古城并非游牧者的临时戍堡,而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大型城镇。特别是在通过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定位外城后,将原本长800米、宽500米的古城扩大到长2100米、宽1300米,令这里一跃成为公元前后费尔干纳盆地内面积最大的古代城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特有的“洛阳铲”勘探技术与精准测量技术、计算机成图与数据分析软件的有机结合,成为“揭秘”这座古城的关键。
西城门门址两侧高大的塔楼形马面设施,显示了该城址具备较高水平的防御系统;高出地面约5米的褐黄色城墙系用多块夯土和土坯混合垒砌而成,显示城墙的建造、修筑和使用延续了多个时期……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主任马特巴巴耶夫说:“通过中国特有的‘洛阳铲’和科技手段的结合,考古队在褐色泥土下首次发现地面上看不到的遗迹,将遗址发掘范围扩大,甚至在内城外发现了外城。”
中国考古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先进的技术手段赢得了乌兹别克斯坦社会各界的赞赏。23岁的安集延国立大学历史系学生索比洛夫,已连续几年利用暑假在中乌考古队实习。他说,中国专家的到来,终于揭开了这座古城的神秘面纱,也让乌社会各界都认识到保护这座古城的重要性。
朱岩石表示,未来中乌双方将以明铁佩考古资料为基础,运用中国考古学,尤其是大型都邑遗址工作思路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采用国际考古学最先进的测绘技术,对整个费尔干纳盆地里的古城位置和现状进行全面测绘和记录。
“大宛”的乌兹别克语发音与中文相近,因而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只要提起大宛国,基本无人不晓。“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大宛的良马、葡萄和苜蓿等被引进到中国,同时中国的丝绸通过大宛运送至西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开始频繁起来。”安集延州历史文化遗产部门负责人库尔班诺夫说,相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将让这条古丝绸之路再次走向辉煌。
新华社华盛顿10月27日电(记者周舟)美国空军的神秘空天飞机X-37B于27日成功返回地球,创纪录地在轨飞行780天。这已是X-37B第五次完成太空任务,外界对相关任务的真实意图一直猜测不断。美国空军27日发表声明说,X-37B已于当天 ...
四川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新华社记者喻菲摄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 喻菲)四川稻城4400米的海子山上,中国科学家正建设200个足球场大小的宇宙线观测站,力图捕捉大气中的“粒子雨”,探索宇宙中最小与最大的世界。工人 ...
新华社郑州10月19日电(记者桂娟、双瑞)历经两年多建设,备受关注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19日正式开馆。青铜器、陶器、玉器、绿松石器、骨角牙器等2000余件藏品,集中展示了二里头遗址作为“华夏第一王都”的丰富内涵。“二 ...
新华社郑州10月18日电(记者桂娟、韩朝阳)18日,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迎来了发现120周年的纪念时刻。200多名中外学者齐聚一堂,回顾甲骨文发现历程,并就甲骨文字考释、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甲骨学研究等进行学术研讨。 ...
新华社杭州10月17日电(记者冯源)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距今已经有4700-5100年的历史,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约1000年,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共发现了11条水坝遗址。在最新公布的第八批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