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双重标准暴露伪善 肆意抹黑包藏祸心——多国专家剖析一些西方势力涉港“双标”行径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特稿:双重标准暴露伪善肆意抹黑包藏祸心——多国专家剖析一些西方势力涉港“双标”行径新华社记者近期,多国专家学者就中国香港局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或在公开场合发言时表示,一些西方政客以双重...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特稿:双重标准暴露伪善 肆意抹黑包藏祸心——多国专家剖析一些西方势力涉港“双标”行径
新华社记者
近期,多国专家学者就中国香港局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或在公开场合发言时表示,一些西方政客以双重标准看待香港发生的暴力违法行径,包括部分媒体在内的一些西方势力“选择性失明”,其真实动机是借题发挥,企图借此抹黑中国甚至遏制中国发展。
他们同时指出,香港警方的执法保持了克制,表现出充分的专业水准和智慧。
双重标准暴露伪善
近期,西班牙、英国、智利等地因各种原因发生骚乱,巴塞罗那等城市出现纵火、抗警等暴力行径。耐人寻味的是,那些惯于美化香港街头暴力、质疑警察正当执法的西方政客和媒体,在同样的暴力行径发生在身边或“友邦”时,马上“变脸”,或谴责暴力,或呼吁严惩。
俄罗斯政府下属财经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格沃尔格·米尔扎扬表示,毫无疑问,一些西方势力的这种做法就是双重标准。如果抗议反对的是一些西方政府,在这些人看来这些抗议就不应出现;而如果抗议反对的是“其他”政府,他们就会在全世界鼓噪支持“抗议者”。
法国国际问题专家、中欧论坛创始人戴维·戈塞用“伪君子”形容这些西方政客。“他们对在香港发生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
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约翰·罗斯认为,一些美国政客只把香港作为声援对象,是“典型的伪善”。
智利发展大学学者卡罗琳娜·比利亚曼指出,一些政客和媒体等西方势力在评价香港和近期其他地区警察执法表现时明显持双重标准,把一些充满偏见的言论灌输给公众。
肆意抹黑包藏祸心
多名海外专家学者指出,一些西方政客大搞双重标准,歪曲香港局势的真相,试图借香港局势“污名化”中国,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祸心。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指出,这些西方政客将香港的暴力行为与和平示威混为一谈,作为“打击中国的大棒”,而如果类似行为发生在他们自己的国家,“他们绝不会同意”。
戈塞认为,“部分美国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是在利用香港问题,通过支持或操纵香港‘独立’分子,来给中国制造麻烦”。
米尔扎扬表示,一些美国政客试图利用香港局势实现自己的目的,对香港局势推波助澜成了他们对抗中国的一种手段。
埃及《金字塔报》副总编萨米·卡姆哈维说,西方一些政客与媒体希望借所谓的“道德标准”来谋取利益,不仅企图通过质疑香港警察的执法让中国“尴尬”,还想通过牺牲香港民众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双重标准反噬自身
专家们认为,一些西方势力对待暴力违法事件采取赤裸裸的双重标准,姑息养奸最终恐将为此付出代价。
巴基斯坦智库“巴基斯坦之屋”主任拉纳·阿塔尔·贾韦德说,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发生在香港的动乱、暴力行为、恐怖主义行为也会让这些西方国家的利益受损。
观察人士注意到,香港街头暴力已经在其他一些国家和城市被复制。在巴塞罗那和伦敦等地的抗议活动中,一些示威者公开表示要把当地变成第二个香港。
卡姆哈维指出,西方在恐怖主义等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后果是遭到“反噬”。同样,对待暴力违法事件使用双重标准最终也将作茧自缚。他说,美国在反恐问题上遭遇“反噬”就是前例。冷战期间,“基地”组织的壮大与美国扶持密切相关。但此后国际局势发生变化,“基地”组织反过来袭击美国在非洲的使馆甚至美国本土。
米尔扎扬认为,一些西方媒体的双重标准会使人们失去对传统媒体的信任而另寻信息源,部分人可能转向宣扬恐怖主义或怀有破坏性目标的信息源,从而为社会埋下不安定祸种。
港警表现收获好评
在双重标准和政治动机驱使下,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不断抹黑香港警方。而许多专家学者指出,香港警察在应对暴乱时的执法表现不仅合法,而且已经相当克制。
贾韦德说,香港警方所表现出的克制是在加泰罗尼亚等地看不到的。克制并不是软弱,克制是智慧和远见的表现。
南非金山大学商学院院长詹尼·罗索乌说,香港一些极端分子破坏公共设施,甚至向警察投掷汽油弹,给警务人员带来严重伤害。即便如此,香港警察仍然保持克制,显示出良好的专业素质。
印度尼西亚玛中大学校长沈牧平认为,香港的街头暴力事件对警察的职业执法构成严重挑战。国际媒体应该遵守专业操守,报道要公正、客观、基于事实,不能恶意诋毁警察与政府声誉,更不能为违法暴力行为张目。(执笔记者:陈静;参与记者:吴丹妮、李奥、蒋超、李浩、吴昊、尹南、梁辉、荆晶、郜婕、方栋)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法国和德国12日分别宣布,鉴于土耳其目前在叙利亚东北部地区的军事行动,将暂停或限制对土耳其出售军事物资。此前,芬兰、挪威、荷兰已作出相似表态。德国《图片报》网站12日 ...
特稿:喜剧、追思与不服老——2019年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文花絮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特稿:喜剧、追思与不服老——2019年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文花絮新华社记者黄堃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在发布会现场“背歌词”?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威廉·凯林发的自拍照背景是他的亡妻?97岁的“足够好”老 ...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 特稿:亚马逊,一场持续7年的域名之争新华社记者缪培源熊熊烈火在亚马孙雨林肆虐约三周后,终于引发世界对这个“地球之肺”的关注。然而还有一件同样应该引起世界关注的“无形之火”已经燃烧了7年,那就 ...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特稿:700万年前的“岔路口”,他走向人类这边新华社记者700万年前,非洲大地上活跃的灵长目动物群落中,一个身影站起,在人猿即将揖别的“岔路口”,迈出了个体的一小步,却成为人类的一大步。今天,这个“岔 ...
新华社海牙8月9日电(记者王雅楠)欧洲刑警组织9日发布公告说,该组织近期与冰岛、瑞士以及16个欧盟成员国相关执法部门联合打击在欧洲的大规模人口贩运活动,逮捕犯罪嫌疑人70名,解救人口贩运受害者206人,其中包括53名未成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