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麻江贫困村“抱团”脱贫记
新华社贵阳10月23日电题:贵州麻江贫困村“抱团”脱贫记新华社记者王丽、刘智强、李惊亚漂泊在外十几年的“月光族”袁明华,如今终于告别多年的打工生涯,安稳地回到了家乡——贵州省麻江县杏山街道靛冲村。去年,在党委政...
新华社贵阳10月23日电 题:贵州麻江贫困村“抱团”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王丽、刘智强、李惊亚
漂泊在外十几年的“月光族”袁明华,如今终于告别多年的打工生涯,安稳地回到了家乡——贵州省麻江县杏山街道靛冲村。去年,在党委政府帮助下,贫困户袁明华回家乡流转土地种了25亩中药材和10亩蔬菜,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年,这几项产业就让他挣了3万多元。
靛冲村与相邻的青山村、小堡村,因地势偏远、交通不便,都曾是贵州省的深度贫困村。由于产业小、散、杂,土地撂荒严重,发展动力不足,这三个村一度是麻江县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实现连片深度贫困村脱贫“突围”?麻江县从“单兵作战”变为“握拳出击”。2017年9月,麻江县结合这三个村地域关系、人文资源、产业发展都相近的特点,创新组建联合党委,整合人、财、物等资源,实行弱村“抱团”脱贫。
抱团后,联合党委开按照“联产统一规划”的思路,先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杏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欧久华说,联合党委共整合三个村土地3870亩,通过以销定产、长短结合模式布局产业。
在他看来,成立联合党委既是凝心聚力,又是联动联产,从此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三村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爆发出“拳头之力”。
蓝莓、蔬菜、中药材、花卉、生态养殖……多项高效、规模化的产业在三个深度贫困村生根开花,解决了一直以来因土地零碎、各自为战,导致产业难聚集、难发展的困局。
靛冲村第一书记莫兴诚说,一个村种几十亩或几百亩,三个村加起来规模就大了。“只有量上来了,才能算得上是产业,也更有利于走向市场。”
袁明华参与的中药材种植便是搭乘了“统一规划、共同发力”的“顺风车”。联合党委与中药材公司签订协议,公司不但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还会保底收购。欧久华说,正是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才吸引一些企业前来,为发展订单农业创造了条件。
两年多来,一个个项目推进会议让三个村“互动”多了,情谊也更加深厚。你追我赶、携手并进的思想深入人心,充分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联合党委在品尝到“大抱团”的甜头后,还推出“十户一体”的“小抱团”发展模式,截至目前,组建联产业发展主体107个,联环境卫生主体136个,联社会治安主体57个,在三个村的覆盖率达100%。
截至2019年8月,三个村共发展产业13个,总投资558万元,帮助667户2624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也从联合党委成立前的24.05%降低至现在的2.72%。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袁明华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描绘出自己如今的心情。今年40岁的他,做起了产业,不再“穷叮当”,明年春节就要迎娶新娘,告别“光棍”生活,实现“脱贫脱单”双喜临门。
脱贫攻坚,满山顽石变产业满山 治理“地球之癌”的贵州关岭样本
“曾经是顽石满山,如今是产业满山”。位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国土石漠化比例曾高达33.91%,历经多年脱贫攻坚,不仅遏制了石漠化扩张的态势,而且使这一比例下降到了27.88%。土地石漠化在学界被称为“地 ...
新华社合肥10月22日电(记者水金辰)“我决定在我去世之后,捐献自己的眼角膜,给贫困山区的儿童,尽我所能为山区的儿童提供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看到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10月19日晚,“扶贫教授”何家庆因病逝世,走完了 ...
10月14日,龚翔宇来到了江苏盐城市响水中学,她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探望她资助帮扶了3年的学生。此外,龚翔宇还与学生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在今年国家队赛季结束之后,龚翔宇返回江苏省,她在父母的陪同下先 ...
新华社贵阳10月22日电(记者汪军、肖艳)记者从贵州省人民检察院获悉,贵州省地震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王尚彦涉嫌贪污罪、挪用公款罪一案,近日经贵州省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由贵阳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向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
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丨一个贫困山村的振兴新动能——小故事里的大情怀之五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一个贫困山村的振兴新动能——小故事里的大情怀之五新华社哈尔滨10月21日电 题:一个贫困山村的振兴新动能——小故事里的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