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热衷网络占卜不是“迷信”那么简单
不要以为迷信是老年人的“专利”。近几年,在各种占卜App、网站注册的青年数量激增,以“水逆”为代表的占星术语红极一时。越来越多的彷徨青少年加入互联网占卜的行列。“心理学+塔罗牌”火热出炉的配方声称能够“疗愈你...
不要以为迷信是老年人的“专利”。近几年,在各种占卜App、网站注册的青年数量激增,以“水逆”为代表的占星术语红极一时。越来越多的彷徨青少年加入互联网占卜的行列。“心理学+塔罗牌”火热出炉的配方声称能够“疗愈你,不再有苦恼”。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占卜者是心理学在读生或毕业生,有些是广告从业者和编剧。他们从事占卜只是因为“来钱快”。知情人士称,这一行“门槛低,从业者越来越多……有神婆一年‘坑’出一套房”。
不只是从业者来源混乱,看似风生水起的网络占卜行业,可谓鱼龙混杂,不仅充满话术,其背后甚至有诈骗、传销等嫌疑。如在一些大四学生的朋友圈,记者发现了“代理价500元降至299元”“周返点15%”等字眼,以及“一级代理”“二级代理”“三级代理”“先交代理费”等疑似传销的做法;而部分占卜网站、微信链接还安装“后门”程序进行诈骗,或通过微信敛财后跑路。
一定程度上说,互联网时代的占卜热,不过是传统的“老把戏”与互联网语境下的营销话术相结合的产物。诸如“打造完美人设,购买粉丝伪造反馈;说好帮我预测未来,给完钱就人间蒸发”,实质就是以占卜为噱头收割韭菜,这与其他类似的互联网吸金术并无本质区别。当然,在互联网的包装下,它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尤其是把部分年轻网友发展为自己的拥趸,比如这个群体或许会对传统的“算命先生”嗤之以鼻,但“水逆”“星座”“知识付费”之类的话语,又很容易被接受。更有甚者,一些App还推出“AI面相”“大数据算命”等小程序,于是,本被打入“迷信”之列的占卜,又在种种新概念、新话术的包装下“还魂”,成功吸引年轻人“入套”。
当然,此事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是部分年轻人“迷信”这么简单。一方面,一如星座文化在大学生等年轻群体中的流行一样,网络占卜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一种流行的“亚文化”,它可能成为某个群体的标识,在一定的圈子内有着较高的认同度,扮演着“社交符号”的角色。这种特征,决定了要打破这种圈子认同,需要有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交流,比如与其单纯批评年轻人也“迷信”,不若真正了解他们在想什么。这是一些大学社团或者是社会公益组织可以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正如专家所说,在当前的社会压力下,年轻人的心理和思想层面,确实需要有正常的减压、疗治渠道。网络占卜未尝不是某种减压缓冲机制缺位下的“代替品”。因此,构建一套普及化的社会心理救助机制,包括开展正常的心理教育,提升年轻个体的心理自愈能力,确实很有必要。
对监管部门和平台来说,有突破法律边界之虞的网络占卜的流行,也应及时纳入到规范管理的范畴,不能等其酿成大的诈骗案或者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之后,才匆忙推出干预机制。像业内人士所指出的,除少数诈骗金额巨大的案例被公安机关“盯上”,其余大部分纠纷少有人管,这种局面就应该终结。
因此,只是将网络占卜定义为“迷信”,可能并无助于遏制其“流行”。它背后所对应的互联网文化背景下所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精神状况,以及种种亚文化衍生背后的社会心理基础,或许更值得关注。 (朱昌俊)
“10万+”网文分分钟刷出来 仅靠网络监管挤不干“注水”爆款
如今,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节目动辄几万、几十万的点赞;一篇看似平淡无奇的微博文章可以赢得高达几百万、几千万的转发、评论;一些营销类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一不留神就是“10万+”……但你知道吗?这些流量爆款,有的确实源于其 ...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记者赵文君)9日是第50届世界邮政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在世界邮政日的致辞中表示,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2018年支撑网络零售交易额近7万亿元,新增社会就业20万人以上。马军胜说,要引 ...
黑恶势力频繁组织网络“水军”威胁恐吓诽谤滋扰个人与企业治理“雾霾”澄清网络空间●有些网络黑恶势力肆无忌惮,制造大量网络雾霾,虚耗社会注意力资源,加剧恶性竞争与互耗互害局面,让很多个人和企业深受其害●《关于 ...
另类“朋克养生法”流行,曾经只有老年人关心的话题,正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热衷养生!年轻人激发保健市场热情“专供20岁,5粒‘小丸子’,叶黄素护眼、胶原蛋白防衰老、乳酸菌调理肠胃……”起床洗漱后,用温水吞服一袋综合维 ...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刘亚丽)“一德立而百善从之”,良好的品德修养经过环境的打磨、时间的积淀、岁月的升华及一代代人的传承,已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坚定向前。10月8日,“中国网事·感动2019”三季度网络感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