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颗极地遥感小卫星“京师一号”初显身手
新华社上海10月9日电(记者张建松、刘诗平)记者从正在此间召开的“2019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获悉,我国首颗极地遥感小卫星“京师一号”9月12日成功发射后,在轨运行正常,目前已成功获取一批南北极和全球观测数据,在我国极...
新华社上海10月9日电(记者张建松、刘诗平)记者从正在此间召开的“2019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获悉,我国首颗极地遥感小卫星“京师一号”9月12日成功发射后,在轨运行正常,目前已成功获取一批南北极和全球观测数据,在我国极地研究中初显身手。
据“京师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程晓教授介绍,“京师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经过近一个月在轨测试,运行一切正常,每天对地球南北两极地区进行全覆盖观测,已获得一批一手的卫星观测数据。卫星数据引接系统于10月8日正式上线,并对全球科学家开放。注册后,可免费查询和下载卫星已拍摄存档的数据。用户还可以提出新的观测需求,卫星运控团队综合评估后,将安排卫星拍摄并提供数据。
“京师一号”又被称为“冰路卫星”,是我国首颗极地遥感小卫星,也是我国“三极遥感星座观测系统”的首颗试验卫星。在科技部支持下,由北京师范大学和深圳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卫星总重约16公斤,配备了2台相机和1台AIS接收机,主要用于极地气候与环境监测,弥补了我国长期自主极地观测数据的短缺,对于促进我国极地与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我国的极地科学研究中,“京师一号”已初显身手。据程晓介绍,9月25日,位于我国南极中山站西侧的南极洲第三大冰架--埃默里冰架,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崩解,产生了一个面积约1670平方公里的巨大冰山。
专家判断,这座大冰山在向北漂移过程中,可能会破坏我国在冰架前端布放的多个海洋观测潜标,并可能对在该海域航行和考察的船舶造成影响,需密切关注。
针对这一突发的冰山崩解事件,“京师一号”卫星运控团队紧急启动了机动模式,对埃默里冰架及中山站地区,实施过境即拍,卫星连续8天成功成像,实现了对该地区的连续监控。
在极地年会上,程晓展示了卫星拍摄的影像资料。他说:“一直以来,我国科学家进行极地相关研究,主要是依靠美国的MODIS卫星数据,该卫星成像最高空间分辨率为250米。而我国的冰路卫星分辨率达到75米,冰盖和海冰细节和纹理信息更加丰富。我国极地研究有望告别对国外卫星遥感数据的高度依赖。”
为提高卫星的数据处理效率,“京师一号”卫星在我国境内,还获得了北师大嘉兴站、武汉大学武汉站、驭星科技宁夏中卫站、新疆精河四座地面站的联合支持。卫星过境我国及周边区域,即可实施测控和数传。卫星数据经吉林长光卫星公司处理后即时上线。
据悉,在即将开展的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京师一号”卫星副总指挥刘旭颖将跟随“雪龙”号奔赴南极中山站,沿途开展卫星地面真实性检验和“卫星-无人机-地面”同步科学实验,以提升卫星在极地冰区导航能力和定量化应用水平。
新华社上海10月8日电(记者张建松、刘诗平)记者从8日在沪召开的“2019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已跻身极地考察大国行列,形成“两船、六站、一飞机、一基地”的支撑保障格局。据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 ...
新华社上海10月8日电(记者骆飞、张建松)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在我国极地科考中大显身手。在我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即将启动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詹阳重工6日下午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交车 ...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题:市场平稳热度高 信披监管初显效——聚焦科创板“满月”新华社记者许晟、潘清、桑彤自7月22日开市至今,科创板运行“满月”。从首月表现看,市场运行平稳热度高,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成效初 ...
冰路卫星下月飞天 专家详解“三极遥感星座观测系统”我国“三极遥感星座观测系统”首颗试验卫星——冰路卫星(又名“京师一号”)近日已在深圳包装入箱,预计今年9月发射升空。通过每天对极地区域的全覆盖观测,数据将服务于 ...
新华社西昌7月26日电(李国利、朱霄雄)7月26日11时5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遥感三十号05组卫星采用多星组网模式,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