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滩上的人间新城——藏西重镇狮泉河今昔记
新华社拉萨8月31日电题:红柳滩上的人间新城——藏西重镇狮泉河今昔记新华社记者罗博、周锦帅、张京品祖国西部之西,青藏高原之高,是“天上阿里”。阿里之西,有河西去,名曰狮泉。河畔有镇,名为狮泉河镇。河水穿城而过,2万多...
新华社拉萨8月31日电 题:红柳滩上的人间新城——藏西重镇狮泉河今昔记
新华社记者罗博、周锦帅、张京品
祖国西部之西,青藏高原之高,是“天上阿里”。阿里之西,有河西去,名曰狮泉。河畔有镇,名为狮泉河镇。河水穿城而过,2万多人沿河而居,城因河而名,亦因河而兴。
这座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片荒芜的红柳滩上拔地而起的高原新城,如今高楼林立,绿柳成排,商户如云,成为藏西高原的交通枢纽、经济文化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见证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雪域高原的巨大变化。
“保养厂”的拿手业务变了
55岁的重庆人鞠小平戴着厚厚的近视镜,肤色比大部分山城人要黑上一大圈。1990年春来到狮泉河的他,在这里打拼了将近30年。狮泉河,是西藏阿里地委、行署所在地。
他开办了狮泉河第一家汽车保养厂。厂子门脸普普通通甚至有些隐蔽,名称也曾数次变更。但狮泉河的司机一提起保养厂,都能准确地把车开进来。
这个保养厂在狮泉河镇已经开了27年。
“大概是2010年之前吧,我们最拿手的业务是车辆加固。”鞠小平说,“不少客户刚提的新车都会开过来大卸八块,做完加固后再组装回去。”
车辆必须加固,是由当时阿里地区的路决定的。
据阿里地区交通局副局长龚常平介绍,狮泉河镇早年间只有阿里地委附近一段硬化路面,市内和周边道路均是土路、泥路、“搓衣板路”。
“再好的车也顶不住,大梁都能给颠折喽。”鞠小平说。
2008年至2010年,219国道、317国道黑色化工程狮泉河段先后通车,两条重要国道呈平放的“T”字形将狮泉河镇北向新疆、东南向拉萨的道路打通,藏西交通枢纽的格局正式形成。
目前,狮泉河镇市内道路实现了全部硬化,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延伸,阿里地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鞠小平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狮泉河根本没有多少私家车,而现在私家车成了修理厂的主要客户,品牌和车型也极大丰富。
“这几年路这么好,除了个别工地上用的车,很少有做车辆加固的了!”鞠小平感慨说。
仓决的新商店
上午11时,仓决开在狮泉河镇民族巷的小卖部刚开门,就有三三两两的顾客进来买东西。
41岁的仓决离异多年,因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至今右脚行走不便。家里还有一位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和一个在读高二的女儿,养家的重担让曾经只能依赖低保补贴的她喘不过气来。
2018年7月,受惠于政府的残疾人创业就业帮扶政策,包括一间茶馆、一个小卖部的“仓决商店”开业了。每个月三四千元的营业收入让仓决家里的日子好转很多。
“这两个店基本是零成本创业。”仓决说,“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阿里地区统计局2018年数据显示,狮泉河镇目前有常住居民2.45万人,而在2010年只有1.05万人。2018年7月,包括狮泉河镇在内的噶尔县通过国家整体脱贫验收。
城镇的发展还潜藏于细节。2004年狮泉河有了第一部电梯。“到现在镇上已经有119部了,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新装的。”阿里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陈雁东说。
然而,把时针拨回上世纪60年代前,这里却是另一幅景象。狮泉河镇原本是一片荒芜的红柳滩,狮泉河水滋润了两岸丛生的野生红柳群。除了牧民偶尔过来放牧外,这里罕有人烟。
如今,一个民富商兴、充满活力的现代化藏西重镇,悄然屹立在海拔4000多米的祖国西部边陲。
红柳归去来
狮泉河畔,多生红柳。
红柳又称多枝柽柳,扎根极深极广,据称有“七耐”:耐严寒、耐高温、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耐风蚀、耐病虫。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阿里地区行署驻地迁到狮泉河镇。这里冬季苦寒漫长,越来越多的人口使燃料需求越来越大,其时煤、电皆供应不足,只能砍烧红柳取暖。
1962年出生的加措退休前是阿里地区中学的教师。他对人们砍伐红柳的旧事印象深刻。“不砍红柳的话,没东西烧,冬天可能就挨不过去。”加措说,“大家都砍嘛,到最后连树根都刨出来烧。”
取暖用的木头,连红柳根在内,一度成了得花钱买的越冬必需品。
但加措印象更深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狮泉河生态环境全面恶化。“这儿本就风大。那时候风一起,鼻子嘴里全是沙子,眼睛都睁不开。出门半小时,回家一身土。”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终年不下雨,干旱鬼见愁。”是那个时代狮泉河的生动写照。
记者从阿里地区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1989年阿里地委、行署将治理狮泉河镇风沙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于1994年正式启动了狮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
这一干就到今天,整整25年。
如今,成活率、保存率均超过80%的3万多亩人工林、6000多亩人工草自西向东将狮泉河镇密密围住,像母亲的拥抱一样保护着这儿的人民免受沙害。
作为人工林的主要品种之一,狮泉河人民熟悉的红柳又回来了。
一起回来的,是红柳葱葱、河水清清的旧时风景,长风尚在沙已稀的生态屏障在藏西高原悄然崛起。
发掘国内消费潜能 开拓海外新兴市场——外贸重镇珠三角企业转型记
新华社广州8月30日电 题:发掘国内消费潜能 开拓海外新兴市场——外贸重镇珠三角企业转型记新华社记者 丁乐在外贸重镇珠三角,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不少企业积极寻求新增长点,有的向内转,开发国内消费潜能,为企业承压给予 ...
举报已受理中小股东维权有望本报独家调查律师举报新城控股涉嫌违规●在两名律师实名举报后不久,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市场有关新城控股“涉嫌信披违规、内幕交易”“股权质押爆仓”等质疑不断●新城控股原董事长王振 ...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记者樊曦、王优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1日表示,为进一步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将积极创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在国新办1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黄艳 ...
1995年以前宁夏境内仅有一条包兰铁路蒸汽机车是铁路客货运输的排头兵如今列车多了,火车快了旅游火了……据统计,自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铁路为宁夏发送旅客8525万人次,发送货物57514万吨。铁路营业里程由2000年末 ...
以人为本绿色发展 产城一体勾勒未来——陕西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调查
新华社西安8月27日电 题: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产城一体勾勒未来——陕西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调查新华社记者李勇、石志勇、张骏贺以人为本让百姓共享发展红利,以绿色生态为基底破解“大城市病”,以现代产业体系为内核驱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