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里的仪式感:今天你“啃秋”了没?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一般而言,一旦进入立秋,气温会逐渐下降,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为了迎接这个节气,人们会“啃秋”、贴秋膘。暑去凉来之际,谷物成熟立秋是干支历未月的结...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一般而言,一旦进入立秋,气温会逐渐下降,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为了迎接这个节气,人们会“啃秋”、贴秋膘。
暑去凉来之际,谷物成熟
立秋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民俗专家萧放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依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确定的时间点,每一时间点相距15天,如果以立春为起点的话,立秋在第十三个节气点上。
从字面意思来看,“秋”字由禾字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此时,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立秋后,梧桐树渐渐开始落叶,所以有“落叶知秋”的说法。
“立秋是根据天文观测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位置,确定的秋季起始日,它表示季节转换的开始,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萧放说,末伏往往在立秋节气之后,所以会有“秋老虎”的余威。
但民谚说得好,“交秋一日,水冷三分”。萧放说,一旦进入立秋,气温会开始渐渐下降,“秋老虎”一般也不会持续多久。
他表示,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人类与自然协调的时间指南,对现代人的生活仍有积极意义。
立秋节气中,古人的仪式感
在古代,立秋是个相当重要的节日。从朝廷到老百姓都非常重视。立秋当日,周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西郊迎接秋气。天子回朝之后会对有功的军人进行奖赏,并开始军事训练等活动。
宋代的立秋习俗也很好玩。立秋当天,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时辰一到,太史官会高声说:“秋来了。”奏毕,梧桐如果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算是寓意报秋。
民间则会戴楸叶,人们在立秋当日将楸叶剪成花样戴在头上,迎接节气的到来。又或者将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俗,再不然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祈求平安吉祥。
此外,还有咬秋或者说“啃秋”的民俗,比如立秋日一家人凑在一起吃点西瓜,便算作啃秋了。清代北京人还会吃茄脯,饮香薷汁,希望在秋后可以免除暑热痢疾之害。
饮食调理?这些食品不能少
由于自然气候原因,立秋后短时间内,白天仍然会比较热,但早晚寒气渐盛。入秋后天气干燥,可以吃些滋润的食品,如银耳百合、蜂蜜、芝麻、梨、荸荠等,清凉润燥。
古人认为,秋属金、金主肺,肺气虚弱的话抵抗力会有所下降。所以立秋之后,起居方面最好做到早睡早起,多喝一点荷叶粥、山药粥,滋补身体。脾胃虚寒的人更要慎吃冰镇西瓜。
萧放认为,古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比现代人要好一些。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中的经验总结,自然节律仍是现代人应当遵循的时间框架。
在他看来,二十四节气是我们把握作物生长时间等问题的一种文化技术,涉及日常饮食生活的季节调节与身体保健等。比如,清明品茶踏青、立秋吃瓜秋游也是一种传统的时间生活情趣。
“人类要顺应自然,依循自然时序,才能生活得更加愉快幸福。”在萧放看来,现代人应尊重自然时间,尊重生命节律,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记者 上官云)
新华社天津8月6日电(记者周润健)“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8日3时13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日这天,我国民间有“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 ...
新华社达喀尔8月1日电(记者邢建桥)努瓦克肖特消息:习近平主席特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东明8月1日在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出席毛新任总统加祖瓦尼的就职仪式,并于当日会见加祖瓦尼。王东明向加祖瓦尼转达了习近 ...
新华社罗马7月31日电(记者陈占杰刘咏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7月31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总干事交接仪式。今年6月份当选的粮农组织新任总干事屈冬玉将从8月1日起正式上任,接替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屈冬玉在交 ...
习近平主席特使、全国政协副主席杨传堂出席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就职仪式
新华社帕利基尔7月30日电 习近平主席特使、全国政协副主席杨传堂7月29日在帕利基尔出席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新任总统帕努埃洛就职仪式,并于当日会见帕努埃洛总统。杨传堂转达了习近平主席对帕努埃洛总统的诚挚问候,表示 ...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9日宣布:应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现任总统阿齐兹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东明将赴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出席于8月1日举行的毛里塔尼亚新任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