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评:破除“信息壁垒” 保障公民诉权
新华社长沙7月23日电(记者刘良恒)据媒体报道,长沙一个小微企业主错将钱转入他人账户,本想打官司维权,却因不知对方身份证号码,又无法提供律师查询人口信息的前置条件,导致长时间无法立案。不知对方身份证号码就打不了官司,折...
新华社长沙7月23日电(记者刘良恒)据媒体报道,长沙一个小微企业主错将钱转入他人账户,本想打官司维权,却因不知对方身份证号码,又无法提供律师查询人口信息的前置条件,导致长时间无法立案。
不知对方身份证号码就打不了官司,折射当前困扰人们的立案“信息壁垒”问题。
立案登记制取代立案审查制,大大缓解了此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问题。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当前民事诉讼中,部分法院要求原告提供被告身份证号码等身份信息,造成一些确有诉讼需求的群众求告无门、无处维权。这是当前或多或少还存在的“立案难”的根源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9条,原告起诉时,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应该说,这个规定包含了防止公民滥用诉权的立法考量,有利于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个规定往往被具体化为,立案时原告必须提供被告的身份证号码等身份信息。从实际效果来看,此举抬高了立案门槛,使不少需要打官司的群众因此而打不了,想维权却无从下手。
在现实生活中,“信息壁垒”问题仍然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人们“交往半径”越拉越长,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合作越来越频繁,由此导致的民事纠纷和侵权行为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考虑“信息壁垒”的客观存在,一成不变地坚持立案必须由原告提供被告身份信息,可算是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的一种表现。
“信息壁垒”导致的“立案难”,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颇有妨害。一是让立案登记制改革带来的“司法便民效应”打了折扣,降低了群众的“获得感”;二是客观上导致部分有正当诉讼需求的群众被挡在法院门外,增加了维权难度。
针对当前困扰人们的立案“信息壁垒”,有关部门应该加强调研,找准问题症结,完善顶层设计,针对“堵点”开出“药方”,不断深化完善立案登记制度改革。在确保诉权不被滥用的基础上,方便群众诉讼,保障好公民正当诉权。
北京发布全国首份主动公开信息全清单包含49个市级部门5116种业务事项信息,为市民和企业办事提供指南;积分落户管理规则列入清单市民和企业去政府机构办事摸不清门道怎么办?北京49个市级部门发布的全国首份主动公开信息全 ...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7月22日电(记者王守宝)记者22日从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获悉,涉嫌日前抢劫杀害在埃塞中国公民的5名嫌疑人已经全部落网。本月14日,在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中国企业修建的一处工业园附近,某中资企业多名 ...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王思北)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2日就《互联网信息服务严重失信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对纳入失信黑名单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将依法依规实施 ...
新华社上海7月21日电 题:上海以信息化手段治“一日游一日愁”新华社记者陈爱平“黑导游”“黑旅行社”让游客深恶痛绝,又难以根除。上海正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大力度整治“一日游”市场乱象。游客付先生此前通过“旅游在线 ...
英国议员1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会晤欧洲联盟谈判英国脱离欧盟事宜的首席代表米歇尔·巴尼耶,寻求欧盟方面承诺英国“脱欧”、即便以无协议方式“脱欧”以后130万在欧盟成员国生活的英国人继续获得公民权利。英国保守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