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多数强震后滑坡活动性10年内恢复到震前水平
新华社成都6月28日电(记者吴晓颖)强震后滑坡活动性多久能恢复到震前水平?强震对山区地貌演化会有怎样影响?中外科学家经过长达十年研究,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大部分强震后滑坡活动性在10年内恢复到震前水平,强震为造山运动...
新华社成都6月28日电(记者吴晓颖)强震后滑坡活动性多久能恢复到震前水平?强震对山区地貌演化会有怎样影响?中外科学家经过长达十年研究,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大部分强震后滑坡活动性在10年内恢复到震前水平,强震为造山运动。
这一研究成果《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链效应:规律、机制与影响》,近日在地学领域权威期刊《地球物理学评论》上发表,研究团队由来自中国、德国、美国、荷兰、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17位国际知名学者组成。
论文第一作者、成都理工大学研究员范宣梅介绍说,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该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外同行一起开展了大量同震和震后地质灾害链形成演化机制与模拟预测研究。不仅追踪了汶川震后10年地质灾害链的时空演化规律,而且对比分析了包括2015年尼泊尔地震等全球范围内的十余次强震事件,提出强震地质灾害链效应的预测评价理论与方法。
据悉,这篇论文总结了强震地质灾害链最新研究进展。科研人员还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多次地震震后滑坡演化数据分析,揭示了大部分强震后滑坡活动性在10年内恢复到震前水平,恢复时间长短主要受降雨量、植被重新覆盖率等因素控制。
“像是汶川地震,震后短期内滑坡活动性激增到震前的120倍,在震后3年内快速衰减,在震后10年内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范宣梅说,这一衰减速率比我们震后初期预测的快得多。
此外,科研人员通过对包括汶川地震在内的全球范围内10次逆冲断层诱发的强震物质平衡进行分析后发现,构造抬升量都远大于滑坡方量,证实了“强震为造山运动”,驳斥了部分学者“汶川地震是剥蚀运动而非造山运动”的观点。
范宣梅说,通过对汶川地震震后物质运移规律的研究发现,震后10年被搬运到主河道的物质仅为同震滑坡物质总量的5%,其中多数以坡面泥石流和沟道泥石流的方式被运移。“换言之,绝大部分同震滑坡物质仍停留在山区内,并逐渐稳定变成地貌的一部分”。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王鹏)密码法草案2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旨在通过立法提升密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促进我国密码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密码工作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国家密码管 ...
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 图片来源: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近日报道,有史以来最全面的“搜寻地外文明”(SETI)计划的成果新鲜出炉:研究人员称,他们对地球周围160光年内的1327个恒星系统进行了调查,希望 ...
新华社武汉6月22日电 题:打造高水平开放的“中国样本”——专家学者聚焦自贸试验区建设新华社记者于佳欣、冯国栋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运行五年多来,硕果累累。当前,面对国外保护主义压力、国内高质量发展需要 ...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多家社会监测机构了解到,近期国际原油震荡走势明显,受此影响,国内油价将在6月25日迎来今年第四次下调。油轮遇袭、贸易风险有所释放等消息助推国际油价上涨,但需求疲软始终令国际油价反弹受限。截至6 ...
财政部昨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9376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9680亿元,发行专项债券9696亿元。按照今年2.15万亿元专项债的安排计划,年内仍有近1.2万亿元专项债等待发行。作为积极财政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