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塑料污染多严重?全球人均每周“吃下”一张信用卡
新华社悉尼6月12日电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塑料污染已经侵入到人类体内。全球人均每周摄入近5克的微塑料,等同于一张信用卡所用的塑料,每年人均摄入量约为250克。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不规则塑料...
新华社悉尼6月12日电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塑料污染已经侵入到人类体内。全球人均每周摄入近5克的微塑料,等同于一张信用卡所用的塑料,每年人均摄入量约为250克。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不规则塑料颗粒,在全球海洋、河流等水体中广泛存在。微塑料本身所含的以及在水中吸附的有毒物质能经由食物链累积,最终可能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
世界自然基金会委托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进行的这项研究,综合了50多项与微塑料相关的研究数据。报告显示,全球人均每周仅通过饮用水就会摄入1796个塑料微粒,按重量算这些塑料微粒约为5克,每年的总摄入量在250克以上。
报告称,人类摄入微塑料的最大来源是饮用水,世界范围内的瓶装水、自来水、地表和地下水中都含有微塑料。在食物中,甲壳类海鲜、啤酒和盐的微塑料颗粒含量最高。
研究显示,尽管各国塑料污染的情况有所差异,但几乎没有任何地区能置身于外。其中,美国的自来水取样94.4%都含有塑料纤维,平均每升水中含有9.6根纤维;欧洲地区72.2%的取样水含有塑料纤维,平均每升水中含3.8根塑料纤维。
报告指出,自2000年以来全球塑料制品的消耗量已相当于2000年之前所有年份消耗量的总和,其中三分之一的塑料最后都倾倒在自然环境中。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马尔科·兰贝蒂尼表示,塑料污染是一个紧迫的全球性问题,塑料不仅污染了海洋和水道、杀死了海洋生物,还存在于所有人体内。他敦促各国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联合采取行动并制定国际条款,共同从源头上采取措施应对塑料污染问题。
新华社维也纳6月11日电 特稿:从指南针到北斗——开放的中国助力全球互联互通新华社记者6月11日,在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迪皮蓬(右)参观“中国古代导航展——从指南针到北斗”展览。当日,“中国古代导航展— ...
新华网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 雷东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人机嗅探“火眼金睛”、快速检测燃油“神器”、保证低硫油供应、推广清洁能源……近年来,中国海事运用更多“黑科技”,监管能力国际领先,管控与替换并重,从源头 ...
60颗卫星像一列“火车”浩浩荡荡驶过夜空。这是SpaceX公司(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提出的星链计划所部署的首批卫星。近日,这些星链卫星在美国弗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星链计划试图实现科幻一般的“太空 ...
5G时代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什么样?——来自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的观察与思考
新华社青岛6月11日电 题:5G时代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什么样?——来自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的观察与思考新华社记者田晓航、温竞华、苏万明随着中国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5G技术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有了5G“加持 ...
新华社渥太华6月10电(记者李保东)加拿大政府10日宣布,该国将从2021年开始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餐具、吸管等在内的多种一次性塑料制品。加拿大总理府10日发表声明说,被禁塑料包括塑料袋、吸管、餐具、盘子和搅拌棒等一次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