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算法“找到”18颗类似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德国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算法,从已有观测数据中辨认出18颗大小与地球相近的太阳系外行星,其中最大一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的两倍多,最小一颗的半径只有地球的69%。相关论文发表在《天文和天体物理学...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德国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算法,从已有观测数据中辨认出18颗大小与地球相近的太阳系外行星,其中最大一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的两倍多,最小一颗的半径只有地球的69%。
相关论文发表在《天文和天体物理学》周刊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这项成果由该所及哥廷根大学、松讷贝格天文台联合取得,是寻找类地行星的一大进步,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太阳系外行星的成员结构。
基于美国航天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部分观测数据,研究人员用名为“凌星最小二乘法”的新算法重新分析了517颗已被证明至少有一颗行星的恒星,发现了此前常用算法漏掉的18颗行星。
这些行星绝大多数离母星很近,表面温度远高于地球,有的甚至可能高达1000摄氏度。不过有一颗行星例外,它可能位于母星的宜居带中,即与恒星距离适中、可能有液态水存在的区域。
行星围绕母星运行,经过母星朝向地球方向,即发生凌星时,母星的亮度会有所下降。开普勒望远镜监测多颗恒星的亮度变化,科研人员以此为基础通过凌星现象寻找太阳系外行星。不过,小型行星导致的恒星亮度变化很微弱,难以借助亮度波动区分开来。新算法更周详地考虑了整个凌星过程中的亮度变化情况,大幅提高了精度。
研究人员预期,用该算法可从开普勒望远镜的全部数据中找到约100颗新行星。不过,对于离母星较远、公转周期长的小型行星,该方法也不太有效。
迄今人们已发现了约4000颗太阳系外行星,其中96%的行星比地球大得多,大小与木星或海王星类似。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一数据并不准确,是观测精度不足导致的偏差,小型行星比大行星更难搜寻,数量可能并没有那么稀少,只是需要更好的设备和分析方法去寻找。
从月球上看到的地球。图片来源:每日科学网站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1日报道,德国科学家首次将地球上水的起源与月球的形成联系起来。他们指出,约44亿年前,伴随着月球的形成,水也来到地球上,而这两者也是生命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
千里冰封、寒气逼人,蔚蓝色的水球变成了雪白色的冰球……像这样的全球冰冻并非只是《流浪地球》中的科幻场景,而是现实世界的确发生过的真实事件。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传明研究员领导的新元古代研究 ...
自45亿年前地球诞生以来,它孕育过哪些动植物,发生过哪些气候变化,曾有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演化进程?在数十亿年后的今天,我们要想管中窥豹,了解地球自诞生以来的缤纷世界,岩矿化石便成为几乎唯一的线索。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在中国 ...
自45亿年前地球诞生以来,它孕育过哪些动植物,发生过哪些气候变化,曾有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演化进程?在数十亿年后的今天,我们要想管中窥豹,了解地球自诞生以来的缤纷世界,岩矿化石便成为几乎唯一的线索。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在中国 ...
新华社天津5月7日电(记者周润健)天文专家介绍,5月8日晚,“火星合月”美丽天象将在天宇上演,“天琴座伊塔流星雨”则在9日造访地球,迎来极大。火星是地球轨道外的第一颗行星,也是唯一能用望远镜看得很清楚的类地行星,颜色呈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