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农业综合开发关于强化水源工程管护和提高利用率的思考
2017-12-01 17:43:55

文件名称:内蒙古赤峰市农业综合开发关于强化水源工程管护和提高利用率的思考

文件编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抵御了自然灾害,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彻底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的局面。2016年赤峰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16.17万亩、草原建设任务4.6万亩,实施中型灌区节水配套项目1个。新打水源井752眼,维修旧井242眼,根据水源井出水量相应配置了潜水电泵。各地农发办不拘泥旧的形式,勤于探索,不断创新,坚持把工程建后管护和提高工程利用效率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多措并举强化项目工程管护工作,效果显著,水源工程利用率得以极大提高,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效益得到最大化、更长久发挥作用。但也有个别地区的领导不够重视,群众认识不到位,致使水源工程时有破坏,使用效率不高等现象发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比较分散,涉及农户较多,很难按农业灌溉轮灌制度灌溉,项目设计1眼井控制面积在150—200亩左右,涉及十几户甚至二十几户,农户都想先灌溉自己家的地,并且灌溉时还不能浇着别人家地,不能按设计的轮灌制度进行,存在诸多矛盾因素,造成水源工程利用率不高。

二是用电手续办理繁琐、不及时。按上级有关要求农业灌溉必须采用国家电网作为动力,可以享受国家农业灌溉电费优惠政策,根据电力行业规定,用电必须先申请,预存5000元电费才可送电。一年内3个月需要灌溉,9个月不用,闲置时存在变压器损耗、线路损耗等费用,费用很大,农户不肯承担,没有事先申请,现用电现申请,审批得1个月左右,等申请批下来,错过灌溉最佳时期或已下雨。

三是农民认识不到位。项目区水源井大部分是深井,地下水位深50—120米,取深层地下水,安装的是潜水电泵,需电网或发电机组作为动力才能满足要求。有些地区农民有时用小四轮带离心泵取水,只能取地下30米以内的水,出水量不够,就认为水源井不合格的错误认识,以致造成不使用深井。

四是农民惰性,思想观念陈旧。部分地区农发办为了解决用电申请不及时,在项目设计时采用国家电网与柴油发电机相结合的方式,几年来共配套柴油发电机100余套,在旱情出现时,设备也没能全部发挥作用,农民靠天吃饭的思想观念依然严重。

五是镇、村两级政府管护力度不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后管护原则是“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项目建设完成后,经上级部门验收,工程设施、设备都及时移交项目所在地乡镇及村委会管理,明晰产权归属地方政府。个别地方受经费缺、人员少、管护困难等因素制约,水源工程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在项目管护上农业综合开发办也只能进行督查、监管。

如何提高水源工程使用效率和加强管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在提高水源工程的使用效率方面。一是制定使用管理制度。由专门的组织机构管,如乡镇农服中心或水利工作站等组织,在水利专业人士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详细的使用管理制度,明确如何灌溉、费用如何分摊,并且要考虑到管理和维护的费用。二是对土地进行整合使用。通过土地流转,合作耕种等方式,将分散到各户的土地集中耕种,有利于统一灌溉,高效利用水利基础设施。

在建后管护方面。一是建立具体的管护制度和实施细则,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明确管理权责。可以探讨将水源工程归合作社或个人所有,做到专人负责,落实管护责任。二是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加大对破坏水利基础设施者的查处、惩罚力度。三是对损坏设施及时进行维修、维护,保证水源工程更长久发挥作用。四是积极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工程管护意识。切实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群众对项目工程的认知程度,这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管护的前提。充分利用宣传标语、村务公开栏、宣传画册等多种平台,广泛宣传项目工程管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对项目工程建后管护的意识,为工程管护奠定坚实的基础。五是合理利用管护经费。农业开发项目按财政资金提取一定比例的管护经费,经费有限,不能保证项目运行期内使用,受管护办法限制,不能用于人员工资、奖励等方面开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项目建后管护。应将这些实际支出明确为合理开支范围,使项目管护费真正用在管理上,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