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中国大举增加购买美国商品和服务,韩国和台湾的产品是否会遭排挤?星展集团今(29)日针对此议题提出报告,星展集团经济学家马铁英认为,中国从韩国和台湾进口的产品主要为关键的机电设备,因此遭排挤的风险较低。
表面上看来,中国将其进口国从韩国和台湾转为美国可能是减少对美国贸易顺差的有效方法。目前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3000亿美元,对亚洲先进经济体却呈现贸易逆差。2017年中国对台湾的贸易逆差达1110亿美元,对韩国的贸易逆差则达750亿美元。
然而,若仔细评估,中国短期内恐难以用美国产品取代韩国或台湾产品。中国从韩国和台湾进口的产品主要为高科技产品。韩国和台湾为中国机电设备的最大供应商,分别占中国相关进口的16%和18%,美国占比则只有5%。
星展集团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贸易自由化所带动,中国对电子产品进口关税已经接近零。由于地理位置接近,投资关系密切,而且数十年来已经建立起错综复杂的区域电子供应链,中国对韩国和台湾电子产品进口具有高度依赖性。同时,这也反映出企业内部的供应链 — 设立在中国的韩国与台湾电子企业从其母公司购买主要零组件。另一方面,美国基于对国家安全和技术移转方面的顾虑,刻意限制对中高中科技产品的出口,也使美国在中国电子产品进口的占比偏低。
如果中国进一步取消贸易壁垒以增加来自美国的进口,其影响层面主要将是非电子相关产品。这可能包括鞋类、纺织品、燃料、农产品和金属等... 这些领域的美国产品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有效关税较高。但上述产品并非中国从韩国或台湾进口的主要项目(占比分别为10%和5%,机电设备的占比则分别为55%和70%)。因此,总的来説,中国从韩国与台湾的进口被美国产品替代的风险较低。
目前而言,中国增加自美国进口的规模和时间表仍不明确。早前有媒体报道指出,美国要求中国在2020年底前减少双边贸易逆差2000亿美元,但中国方面否认已接受美国的要求。就产品面而言,中国目前已与美国达成共识,将增加购买农产品和能源,但并未提及高科技产品。韩国和台湾是否会受影响,以及受影响的程度,仍将取决于美中双方协商的具体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