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捐赠物上的诗 近日,日本捐赠武汉物...
2020-02-12 00:35:14

本文的标题为: 日本捐赠物上的诗 近日,日本捐赠武汉物... ,关键词为: 日本捐赠物上的诗 ,由用户 黄懒懒 收藏至本站,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共有字符2407个,其中包含1770个中文字符、82个英文字符、0个空白字符、48个数字和507个标点符号

日本捐赠物上的诗

老话说得好“患难见真情!”关键时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真诚;疫情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是否真正的友善。

直白地说,不管持着什么样的立场,这一次,日本做得不赖。

近日,日本捐赠武汉物资上写的16个字古诗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得到了中国官方的高度评价。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

我也看到了有关报道,非常感动。疫情一发生,日本政府就表示将全力协助中国抗击疫情。日本政府和日本许多地方、企业主动向中方捐赠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疫物资。

一些捐赠给武汉的物资包装箱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针对个别国家出现的极端歧视性言论,日本厚生劳动省官员在记者会上表示,“坏的是病毒,而绝非是人”。我还听说,有日本学校给学生家长写信,教育孩子们不要带着恶意去谈论中国武汉。

有媒体把有关日本捐赠武汉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文章发在网上,也得到了无数网友的点赞。

一位MM网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虽然我们地理相隔,身处不同的地域,但是我们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共享相同的风月!”该留言获得2700多的点赞。

木头君:“捐赠是爱心,提上八个字更是用心。铭记的是历史的教训,不该辜负善良的人心。”该留言获得1000多的点赞。

下面这位手机号码188……网友的留言更是获得了3700多的点赞,他简单明了地说:“比同胞香港,台湾强!”

估计这位网友说中了许多人的心窝,才得到这么多的点赞。一句话就够了。

言归正传,先说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诗句出自《绣袈裟衣缘》,是日本明皇时,一个叫长屋王大臣所写,全诗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原题注:明皇时,长屋尝造千袈裟,绣偈于衣缘,来施中华。真公因泛海至彼国传法焉。

长屋王出生于天武天皇13年(684年),好文艺,擅长诗词,对阴阳五行等诸学也有涉猎。721年,他充任右大臣,到724年(神龟元年)圣武天皇即位,改任左大臣。

长屋王写的《绣袈裟衣缘》背后有这么一段感情色彩浓重的故事。

当时的日本,在经过了“大化革新”之后,农民迫于赋税徭役,不少弃地逃亡,私自剃度为僧,把寺院作为避难所,躲避课役,导致僧侣身份复杂,纪律松弛。

日本的当权者和佛教界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制度。此时,恰好中国有一套严格的戒律制度。于是,日本指派来荣睿、普照二位僧人,携带长屋王的千件袈裟,随第九次派遣的“唐使”来中国。

而在千件袈裟上,就绣有16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荣睿、普照二人千辛万苦来到了扬州,送上长屋王的袈裟,请求鉴真渡海传法。

可是,由于当时航海技术不发达,海上惊涛骇浪,旅途十分凶险。有僧人婉拒了这样的请求,认为“彼国太远,生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而鉴真却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鉴真披上了长屋王送的这件袈裟,决心去日本传法。历经千辛万苦,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历经多次失败之后,第六次终于东渡成功。此时他已双目失明,66岁高龄。日本朝野上下非常感激,热烈欢迎他的到来。孝谦天皇颁诏,封他为“传灯大法师”,在国寺东大寺立戒坛。

原题注:明皇时,长屋尝造千袈裟,绣偈于衣缘,来施中华。真公因泛海至彼国传法焉。

大概讲的意思就是这么的一个故事!

鉴真在中、日两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10年后,当其圆寂的消息传回扬州的时候,扬州僧众全体服丧三日,并在龙兴寺行大法会,悼念鉴真。

在日本,鉴真也享有国宝级人物的待遇。1963年是鉴真去世一千二百年,中国和日本佛教界都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日本佛教界还将该年定为“鉴真大师显彰年”。

1980年,在邓小平的斡旋之下,唐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顺奉鉴真漆像“回乡探亲”,扬州大明寺因此得以重修,成为中日邦交史上一件大事。

所以说,日本捐赠武汉物资上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寓意深刻!

再说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先秦时的《诗经·秦风·无衣》,全诗共有三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戈与矛,与君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衫衣。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矛与戟,与君上阵杀敌。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裳衣。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甲与兵,与君共赴国殇。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国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秦王不答应。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后,秦为所感,遂救楚,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秦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看到日本捐赠武汉物资上写“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回顾先秦士兵的豪言壮志,此时此刻,我的眼睛已经湿润,相信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都可以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