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大使馆丑闻   真相原因令人震惊
2018-05-14 20:19:33

法律法规网消息   近日新西兰大使馆出现一起重大丑闻事件,新西兰海军一名前高级军官,被人控告厕所偷拍,简直令人震惊。警方已介入调查,到底是真是假?一起来看具体报道!

据报道,法官鲍尔表示,2017年7月,前海军准将吉亭在华盛顿大使馆担任资深军官,当时,在大使馆内的厕所中发现了一个隐密录像装置。鲍尔在判决意见书中指出,“这个录像装置被刻意安装在厕所的供热导管内,安装的高度和方向可以捕捉如厕者进入厕所及使用马桶的画面。”据报道,这个隐藏摄影机因掉到地板上而被发现,当时摄影机座上有一层厚厚的灰尘,显示它已经安装在那好几个月了。据悉,由于吉亭在美国享有外交豁免权,新西兰警方正针对他的住所进行搜查,寻找相关证据。今年3月,吉亭被控试图偷拍,他随后办理退伍。目前,吉亭拒不认罪,本案仍在进行中。诺贝尔文学奖丑闻据国外多家媒体消息,由于近日来深陷性丑闻风波,瑞典皇家科学院已经正式决定,将不会在2018年颁发诺贝尔文学奖。此前英国《卫报》就有报道称,随着瑞典学院卷入性侵丑闻事件进一步升级,瑞典学院在4月26日的每周例会上发起是否要取消颁发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讨论。院士之一佩尔·韦斯特贝里还杂27日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下周的例会上,关于今年是否还会颁奖,我们或许会有一个声明。如果(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保留到明年的话,2019年10月就会有两个诺贝尔文学奖一起颁出。”瑞典国王给2017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颁奖。瑞典学院最近因卷入性丑闻与贪腐行为震惊世界,18位成员里的5名成员因不满学院处理性侵事件而退出,另外两名成员也因为别的原因退出。现在,只剩下11名成员。而自从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设立以来,瑞典学院曾有7次停颁该奖,分别是1914、1918、1935、1940以及1941到1943年。该奖历史上曾有六次被推迟到第二年颁发,每一次都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认为该年度被提名的作家没有达到诺贝尔遗嘱中订立的标准。诺贝尔文学奖丑闻而这周末最新消息称,这起爆性侵案件的最新受害人,竟是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也就是未来的瑞典女王!此次诺贝尔文学院面临的危机,起源于一个名叫让-克劳德⋅阿尔诺(Jean-Claude Arnault)的摄影师,他是瑞典文学院终身女院士、作家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Katarina Frostenson)的老公。据瑞典报道说,在去年发起的“METOO”运动中,有18名女性声称遭到阿尔诺性侵或强奸,这些性侵发生在1996年到2017年间。除了性侵,阿尔诺还被瑞典媒体曝出,从1996年起先后曾七次泄露诺贝尔文学奖名单给博彩公司。而在周六瑞典媒体曝出的消息显示,在针对阿尔诺的18起性侵指控中,有一起的受害人竟是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瑞典日报》昨日援引三个独立目击者报道称,2006年在斯德哥尔摩的一场晚会上,阿尔诺用手触碰维多利亚公主的臀部。一名匿名者称:"很清楚,那是一个性骚扰举动。"据说当晚还有多位目击者见证了这一事件,包括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此事据称发生于2006年,瑞典王室也不愿就此事发表评论。尽管如此,瑞典文学院却选择放弃起诉阿尔诺和弗罗斯滕松夫妇,并且通过内部投票决定不开除这名女院士。由于不满学院的处理,6名学院院士先后宣布辞职。陷入重重争议的弗罗斯滕松院士本人,也于4月12日主动提出辞职,希望此举“能让瑞典文学院度过难关”。曾担任诺贝尔委员会主席长达17年的谢尔⋅埃斯普马克表示:“正直诚信是瑞典文学院的命脉,学院却将友谊与其他无关紧要的顾虑置于责任和正直之上,我觉得自己无法再工作下去。”至此,瑞典文学院18位院士已经只剩11名院士,这导致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可能要面临二战以来首次延后颁发。

打人、性侵,网约车安全要如何保障?

自Uber诞生已经9年,而中国的网约车市场也走过8年时光,许多人的出行习惯都被改变,甚至会感觉出租车已变得生疏。

不过在网约车出行常态化的今天,一些问题也相伴始终,仍待改善。乘客面临的安全问题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4月29日,一则关于“滴滴司机打人”的文章引来热议。虽然双方已经和解,但暴露的问题仍值得思考。而在滴滴事件之后不久,大洋彼岸的网约车同行传出丑闻。

据CNN报道,过去4年里至少有103名Uber司机、18名Lyft司机受到指控,涉嫌强暴、绑架或其他罪行。

此前有评论认为,网约车相比出租车更为安全,但随着这种出行方式与生活融合得愈加紧密,显而易见的是,其所暴露的安全问题仍待进一步改善。

未曾间断的安全问题

乘客在使用网约车服务时遭遇危险的情况,由来已久,并不少见。

2014年12月,印度一名网约车司机因涉嫌强奸乘客遭到逮捕;2015年年初的半个月内,美国芝加哥连续发生两起司机性侵乘客案件;2016年9月,美国圣地亚哥一位网约车司机被指至少侵犯了三位女性。

而在去年11月,美国7名女子声称自己遭到Uber司机性侵。这些事件彼此独立,指控发生美国宾夕法尼亚、佛罗里达、密歇根、纽约等过个地区。

在CNN最新披露的调查中,103名Uber网约车司机中至少有31人因为强迫触摸、非法监禁或强暴等罪名而遭判刑;18名Lyft司机中,有4名被判有罪。另外,还有数十名司机卷入其他刑事及民事诉讼中。

需要注意的是,调查涉及的警方报告、联邦法院记录和地方法院数据,仅来自美国20个主要城市。这意味着,Uber与Lyft服务中实际存在的安全问题会严重得多。

海外市场之外,国内网约车市场也一直存在类似安全问题。

2015年7月,北京一位女乘客在海淀区遭到司机侵犯;2016年10月,武汉一位20多岁的女子乘坐滴滴快车遭到侵犯,司机还以“杀过人”相威胁,称要是报警“也不在乎多杀一个”;2017年8月,惠州王先生为爱人呼叫专车,之后司机专挑小路行驶,对王先生的爱人施加言语和肢体骚扰。

而在上个月,除了月底的“滴滴司机打人”事件外,月初还有一位名为“孟婆”的女乘客发文,称遭滴滴优享司机企图性侵。

在此事件中,据当事人表示,滴滴司机反复用言语进行骚扰。在当事人重复打到相同车辆,吓得关上车门时,司机还试图拽当事人的手。

当事人随后发文,表达了对滴滴方面态度的不满,认为其推诿责任,包庇车主,而非调查真相。在反复解释司机的反常行为时,当事人称“客服居然笑了”。

滴滴方面则表示,对当事人的经历深感抱歉,正努力调查核实事实。

而在打人事件中,目前乘客与司机已经和解。在最后的声明中,滴滴表示,面对新业态,“我们的能力确实还需要大大提升”,“将竭尽全力,投入更多技术资源和团队力量,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

被打乘客则表示了对滴滴的理解,并提出可以成立专项乘客安全基金,建立女性顾客关爱保障计划等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滴滴更加关注司乘安全。

难以尽调的司机背景

侵害事件屡屡发生背后,与平台审核、监管上的疏漏不可分割。

就Uber来说,面对性侵事件,早已承认未对司机进行详细背景审查是一种失误,并不断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来确保乘客的安全。

比如在上述印度性侵事件发生后,Uber在App中添加了SOS按钮来方便用户报警。之后,Uber还通过在用户乘车前向其分享司机信息,进行GPS全程监控行程等,来进一步提高安全保障。

然而除此之外,Uber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严格对司机资质的把控。

2017年11月,因为对司机背景审核存在疏漏,Uber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被处以罚款890万美元。

在当地警方告知一名Uber司机涉嫌骚扰顾客后,科罗拉多州展开了对Uber的调查,结果发现57名问题司机。其中12名有暴力犯罪史、17名有过重大交通违规,还有3名因酒后驾车已被吊销驾照,无证驾驶。

在国内,网约车司机资质的审核同样存在问题,且更令人惊心。

2016年3月,深圳官方通报中提到一组数据。经公安部门排查,在深圳网约车驾驶员群体中发现吸毒前科人员1425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1名、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1661名。

司机背景、车辆情况与乘客安全有紧密联系,但要想彻底清查并不容易。于当下而言,庞大的“滴滴黑产”便是一大障碍。

网约车新政实施之后,多数城市会要求运营车辆具备本地牌照,同时,北京、上海、天津还严格要求司机须是本地户籍,其余多数城市要求具备本市户籍,或取得本市居住证。

此种要求下,早先受补贴吸引加入网约车队伍的外地司机面临转行危机,网约车行业的发展也戴上枷锁。于是一种替人注册虚假滴滴账户,进行牟利的黑色产业链被催生出来,对乘客安全构成隐患。

广东警方曾公布2017年度十大网络安全案件, “滴滴黑产”便名列其中。据警方透露,涉案的虚假账户有几十万个,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元。

对此有网警表示,在脱离监管情况下,出现事故或发生违法犯罪行为时,无法第一时间锁定真正的嫌疑人。警方还提醒消费者,在打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核对所约车辆的信息与平台显示的信息是否相符。

然而在北京、上海等地,很多时候叫到的车辆并不合规。不过为了满足出行需求,乘客并无太多选择。

监管与运营同须完善

当网约车的安全受到质疑,有一种声音是重新坐到出租车的座位上,可是相比之下,出租车也未必安全。暴露在网约车中的问题,也都在出租车中出现过。

2016年1月,上海闵行区发生一起“一尸两命”的恶性杀人事件。怀远三个月的上海女性被外籍出租车司机推入河道内杀害。凶手曾在2011年有过行政拘留的案底,却在老家取得了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得以入职出租车行业。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曾分析指出,搭乘出租汽车时,整个运行都是在一个移动的、封闭的空间之中,是一个适合作案的天然场所;而网约车使得原本封闭的空间变成一个可记录、行程可追溯的准公共空间,司机和乘客的行为都受到约束,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风险。

有理由相信,单单是网约车能够查看司机信息和过往评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出行的安全保障。而如果平台进一步加强对司机背景的调查和审核,那么乘客所面对的潜在危险就会更小。

就目前状况来看,这或许是保障用户安全最现实的手段。不过如之前所述,面对庞大的“滴滴黑产”,单靠企业或许并不能落实对司机的审核。

在法制日报的采访中,华东政法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政法学教授告诉记者,黄牛虚假注册网约车,既利用了平台的漏洞,又钻了制度的空子。

该教授认为,要堵住平台漏洞,责在经营者,至于消灭制度空子,“责在管理者。”

据该教授分析,从目前情况来看,管理过严破坏了供需平衡。而要缓解这种问题,需要对“放管”力度进行调整,也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马甲滴滴”的问题。

如此,要保障网约车用户的安全,在企业之外,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