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钟南山院士接受总台央视记者独家专访,通过央视回应了近日媒体报道“钟南山的最新论文发现新冠肺炎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的问题。
钟南山:有关我们团队关于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的文章,这个研究是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计552家医院提供临床的数据,研究团队对患者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
这篇文章是一个预印版(pre print server),预印版本身就需要征求更多的同行意见,按照预印版的官方要求,其信息并不能给媒体引用,也不能指导临床,必须要经过同行评议。在预印版里面的潜伏期,我们有一种统计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口述来记录下来的,我们根据患者讲述过接触传染源时间以及症状最早出现的时间进行计算,最长的是24天。但实际上真正叙述有24天的病人只有1例,也就是说1099例中只有1例。以这仅有的1例患者报道的时间作为疾病的最长潜伏期是不够科学,既往其它疾病也有先例,如狂犬病。我们的研究显示所有患者潜伏期的中位数是4天,此外,我们在这篇文章即将报道四分位间距,分别是2天与7天(即差距为5天),其更加科学地反映人群的总体情况。
因此关于未发表的文章部分信息不应该被过度解读。
钟南山领衔新论文:个别潜伏期最长24天,吸氧是目前主要疗法
2月9日,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的“中国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注:medRxiv的论文均未经同行评审)
论文中称,研究发现,
新冠肺炎的中位潜伏期为3.0天,最长可达24天。
同时,仅有1%左右的患者与野生动物有过直接接触,而超过3/4的患者为武汉本地居民,或曾与来自武汉的人员接触过。
这为新冠肺炎人传人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除了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两种途径,研究人员还在一些患者的粪便样本,以及胃肠道、唾液或尿液、食道侵蚀出血部位中检测到新冠病毒,因此卫生保护应考虑到通过胃肠道分泌物的传播。
不排除“超级传播者”的存在
研究的数据从哪里来?截至2020年1月29日,研究团队从31个省、市的552家医院中提取了1099例经实验室确认的,由2019-nCoV引发的急性呼吸道疾病(ARD)患者数据。
患者中位年龄为47岁。
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分布,15岁以下者占0.9%。女性为41.9%。其中,25.2%患者至少合并一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该研究继续证实了人传人。
仅1.18%的患者与野生动物有直接接触,而31.30%的患者去过武汉,71.80%的患者与武汉的人接触过。在这1099名患者中,2.09%为医务工作者,43.95%为武汉居住者,26%的患者未去过武汉或接触过武汉回来的人。这些结果印证了此前的一些报道,如家族聚集性发病、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等,因此,
不排除“超级传播者”的存在。
研究发现,中位潜伏期为3.0天(范围为0至24天),低于此前预计的5.2天。
这有助于指导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时间。
感染者就诊时可能不发热
在症状方面,发烧(87.9%)和咳嗽(67.7%)是最常见的症状,腹泻(3.7%)和呕吐(5%)等消化道症状较少见。20.9%的患者在出现病毒性肺炎前或者无病毒性肺炎的前提下,仅存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值得留意的是,研究发现,
感染者在就诊时仅43.8%发烧,但住院后发热比例达到87.9%。
15.7%的患者发生严重肺炎
。在新冠肺炎引发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中,不发热的患者比SARS冠状病毒感染者和MERS冠状病毒感染者要多。论文表示,
如果监测重点只关注是否发热,这类感染者可能会被漏掉。
此外,在病毒传播途径方面,研究团队发现除了飞沫和直接接触外,在62例粪便标本中,有4例(占比6.5%)对新冠肺炎病毒呈阳性反应,另有4名患者的胃肠道、唾液、尿液中检测到阳性反应。研究团队建议,在卫生措施方面,应考虑做好胃肠道分泌的污染物传播途径的防御。
吸氧是目前主要疗法
在治疗方面,分别有38.0%、6.1%、57.5%、35.8%的患者接受吸氧、机械通气、静脉用抗生素、奥司他韦治疗。在研究中,15.74%的患者为重症患者。只有重症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
18.6%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重症患者中应用率(44.5%)高于非重症患者(13.7%)。5例重症患者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
住院期间,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肺炎(79.1%),其次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37%)和休克(1%)。
根据更大样本量和中国各地数据,
研究团队发现与此前报道相比,新冠肺炎的致死率较低,约为1.4%。
根据2月6日全国发布的官方数据,全国28018例患者的病死率为2.01%。
研究团队总结,2019-nCoV通过人际传播迅速传播,中位潜伏期3天,病死率相对较低。在一些2019-nCoV感染的患者中,放射学检查结果正常,可能不发热,腹泻少见。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包括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白血球/淋巴细胞计数和胸部X线/ CT表现)预示了不良的临床结果。
严格、及时地采取流行病学措施,对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关重要。对于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仍需持续不断努力探索。
团队成员回应
另据红星新闻报道,2月10日,该论文研究团队成员之一的关伟杰告诉记者,目前网上流传的文章并非论文原文,而是研究的预印稿,供专家评议使用。
目前论文还在投稿阶段,发布前需要全球同行评议。
针对文中披露的潜伏期最长为24天,红星新闻记者问是否具有一定普遍性,是否需要延长隔离期。
关伟杰表示,仍是个例。
钟南山:全国疫情拐点无法预测,但峰值应在二月中下旬出现
2月11日下午,广东省医疗队武汉前方ICU团队与后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远程视频会诊。钟南山院士也应邀参与此次会诊,会诊中途,钟南山院士还接受了媒体远程采访,在回答环球时报-环球网赴武汉特派记者关于疫情“拐点”的问题时,钟南山院士表示,现在没有任何人可以做一个严格的拐点预测。
钟南山院士称,通过一个数学的智能分析模型,并结合近日的实际情况进行纠正,再加上现在的气候等等危险因素,以及现在中央对于“早发现,早隔离”政策的强力执行,可以看到现在全国新增病人数量的趋势是在慢慢减少。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南方地区在二月份中旬以后,或者说到二月下旬,患病人数应该达到最高峰。
来源: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环球网、南方+客户端、红星新闻、科学网
2月11日,钟南山院士接受总台央视记者独家专访,通过央视回应了近日媒体报道“钟南山的最新论文发现新冠肺炎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