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县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8-06-06 16:25:17

文件名称:巫溪县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件编号:渝文备〔2018〕248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渝文备〔2018〕248号

巫溪县人民政府

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

消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巫溪府发〔2017〕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巫溪县人民政府

2017年1月5日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

消费的实施方案

体育产业是极具增长潜力和投资价值的朝阳产业。随着国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日益旺盛。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不断满足市民健康需求、培育积极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城市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于当前稳增长、长远调结构、持续惠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5〕41号)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把增强全县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动力,完善市场机制,优化消费环境,创造发展条件,加快构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相适应、主体多元、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到2020年,巫溪县体育产业发展目标是: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长16%以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以体育旅游、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技术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为主体,体育传媒、体育服装用品、体育经纪为辅助,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体育产业体系。产业组织形式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层次更加多样。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立足我县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规划打造一核两线产业格局,配合实施全市体育产业联动发展。

――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市民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人群达到43%,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到93%。

到2025年,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聚集一批品牌赛事、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更加优化,体育产业总规模在2020年基础上年均增长10%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市民经常性地参加体育活动达46%,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健全体育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竞赛表演业和体育旅游业。积极申办全市综合性和单项赛事,利用红池坝得天独厚的资源办好国际山地自行车邀请赛、乐跑越野赛等赛事,参照正规马术俱乐部形式引进发展马术体育项目,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集体育服务、旅游、竞技为一体的1-2项品牌赛事。构建体育与旅游节庆融合模式,搭建以体育为主题的各种节庆展会旅游平台。支持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协会组织等单位广泛开展各类体育比赛,引导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提升各类体育赛事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推动体育衍生产品和赛事无形资产开发,带动体育周边产业和消费发展。

创新发展场馆服务业。推行体育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引入市场运营管理机制,赋予大型场馆更多经营管理自主权,逐步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场馆运营管理长效机制,激发场馆活力。支持社会机构和社会资金参与场馆建设管理经营,探索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等运营管理模式。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输出品牌、管理和资本,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和经营范围,开展健身、竞赛、培训、旅游、会展、餐饮、停车等多种经营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

大力发展中介培训业。支持体育中介组织发展,广泛开展体育技术、信息咨询、体育保险、赛事推广等中介服务。规范体育经纪人管理,形成一支高素质体育经纪人队伍,积极开展体育经纪活动。规范体育培训主体行为,支持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等开展各类体育培训活动,扩大与国内外知名体育培训机构合作。

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业。扎实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培育壮大体育健身休闲组织,支持健身休闲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开展自行车、健步走、健身跑、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依托山、水、林等自然资源,发展漂流、游泳、钓鱼等水上运动,探索攀岩、登山、探险等山地运动,培育野营露宿、拓展训练等林地运动。挖掘巫溪人文资源,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高度融合,积极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等服务设施,打造体育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区。

培育壮大体育用品业。抓住国内外体育用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机遇,争取引进和培育体育器材、运动装备等上中下游制造企业进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合作,扩大体育用品销售服务规模。鼓励社会资金开展体育用品批发,打造渝、陕、鄂边贸体育用品交易基地。

积极抓好潜力产业。以足球、篮球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项目为切入点,推动产业向纵深发展。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加快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训练基地、示范乡镇(街道)和种子学校建设。充分利用巫溪山水特点,吸引国内外游客开展休闲运动,重点打造红池坝冰雪运动。

稳步发展体育彩票业。大力开拓体育彩票专营和主营网络,健全销售网点布局,提升网点运营水平,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营销策略,扩宽销售渠道,稳步扩大体育彩票发行量。完善体育彩票市场管理,正确引导彩票购买社会预期,加强发行销售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彩票,确保体育彩票业健康发展。

(二)优化体育产业布局。

全面对接重庆市体育产业布局,依托巫溪山水、森林、民俗资源,着力规划打造一核两线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一核:充分发挥城区资源要素集聚、产业门类齐全、体育市场活跃优势,打造城市体育产业核心,重点发展健身休闲、赛事表演、中介培训、文化传媒、商务流通等体育服务业。两线:在大宁河沿线建设水上运动娱乐服务,重点发展钓鱼、登山、攀岩、探险、漂流、民俗体育旅游等项目;在文峰镇环线建设以竞技运动为主的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山地自行车、篮球、足球、田径、滑雪、马术等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培育特色体育产业企业。

完善体育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县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中心,扫除全市体育场馆盲点。加快构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基础设施体系,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健身广场、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自行车慢行道等场地设施。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社区)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通过体育设施建设引领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三)扩大体育消费。

积极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顺应体育消费发展趋势,落实体育惠民利民政策,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的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发展,提供适应群众需求、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激发群众体育消费热情,形成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发挥中医中药资源优势,加大养生保健运动项目和运动处方推广力度,在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运动康复指导服务,促进康体结合,拓展体育康复市场。

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推动可穿戴式运动设备、智能运动器材等营销。支持体育用品和服务电商平台建设,整合体育用品、赛事表演、场馆服务、健身康体等各类体育资源,创新生产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共同运营。

(四)推进体育产业领域改革。

优化产业政策环境。坚持放开与管好相结合,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直接干预转向间接引导。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

创新赛事管理制度。取消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范办赛安全风险。完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规范各类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组织、承办体育赛事,由政府举办的公益性赛事原则上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办赛。组织、承办体育赛事的市场主体可以按照相关制度从全县性单项体育协会获取技术、规则、器材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协会依法合规地收取相关费用。完善体育赛事和活动安保服务标准,积极推进安保服务社会化,进一步促进公平竞争,降低赛事和活动成本。

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鼓励本地企业通过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进入体育行业。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在巫溪设立区域运营和销售点。重点围绕赛事开发、健身休闲、中介培训、影视传媒、文化创意等业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体育小微企业。鼓励体育企业联合成立各类行业协会,支持体育社团、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争取多渠道投资,引进和培育群众基础好、市场接受程度高的专业俱乐部,提升俱乐部商业运作水平,推动有条件的专业俱乐部实施股份制、会员制或上市经营。

三、政策措施

(一)创新投融资模式。

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和奖励等方式,重点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及基地建设、品牌体育赛事举办、体育用品品牌培育、体育产业标准推广实施、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体育人才培养等。将体育产业纳入全县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范围。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

(二)完善体育消费政策。

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并保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加大投资支持体育设施建设。倡导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试行医保健身一卡通制度,允许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用于体育健身,推进健康关口前移。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

(三)落实税费价格优惠。

将体育服务、用品制造等内容及其支撑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税法要求的体育企业,可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015―2017年,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20万元(含2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经认定取得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优惠资格的,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体育类企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发生的研发、广告、创意、设计费用,以及企业向体育事业的捐赠,符合税法相关规定的,可按要求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的水、电、气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

(四)加强规划布局与用地保障。

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充分利用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群众体育设施。加大非营利性体育设施项目用地计划保障,按划拨用地目录予以划拨供应。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中支持企业、单位利用原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兴办体育设施,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项目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营性体育设施项目,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五)加大体育人才培养使用。

贯彻全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体育人才培养工程。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体育人才奖励体系,加强对创意设计、自主研发、经营管理等人才的奖励和资助。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鼓励学校、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健身指导工作。吸纳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鼓励其从事体育产业工作。

(六)支持体育企业自主创新。

鼓励体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设计投入,支持体育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各级科技计划专项及科研奖励。实施体育品牌战略,加大对相关企业的奖励力度。依法保护体育知识产权,加强体育组织、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及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开发与保护。

四、组织实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发展改革、财政、人力社保、经济信息、教育、城乡建设、商务、国土房管、文化、卫生计生、民族、国资、税务、工商、统计、旅游、金融等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由发改委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定期分析体育产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推进相应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和协调指导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日常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

(二)推进法治化规范化。

健全体育行政执法队伍,建立完善体育产业配套法规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维护体育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体育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高危险体育项目及经营活动的审批、监管,推动依法购买安全保险,保障体育生产、经营和消费安全。

(三)完善统计调查和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机制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体育产业统计长效机制,每年开展体育产业统计调查,确保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加强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构建覆盖全县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完善体育资源数据库、体育经营项目数据库、体育商情数据库和体育人才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体育产业发展评价制度,加强对乡镇(街道)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的督促和检查。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时间进度安排表

附件

重点任务分工及时间进度安排表

序号

工作任务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时间进度

1

举办国际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积极申办全市综合性和单项赛事,力争形成一批体育品牌赛事

县文化委

县属机关单位

持续实施

2

支持社会机构和社会资金参与场馆建设管理经营,探索国建民营民建民营等运营管理模式

县文化委

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国资监管中心

持续实施

3

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县文化委

县财政局、县发改委,有关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持续实施

4

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

县教委

县文化委,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2016年底前完成

5

扎实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县文化委

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持续实施

6

打造体育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区

县旅游局

县文化委,有关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持续实施

7

培育1个体育用品展示、销售集散中心

县商务局

县发改委、县城乡建委、县经信委、县国土房管局、县文化委

2025年底前完成

8

大力推广校园足球

县教委

县文化委,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持续实施

9

构建一核两线

县文化委

县发改委,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持续实施

10

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

县城乡建委

县商务局、县国资监管中心,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持续实施

11

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县文化委

县财政局、县城乡建委

持续实施

12

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

县城乡建委

县国土房管局、县文化委

持续实施

13

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街道)、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

县文化委

县财政局

2025年底前完成

14

发挥中医中药资源优势,加大养生保健运动项目和运动处方推广力度,在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运动康复指导服务,促进康体结合,拓展体育康复市场

县卫计委

县文化委

持续实施

15

完善体育赛事和活动安保服务标准,积极推进安保服务社会化

县公安局

县文化委

2016年底前完成

16

试行医保健身一卡通制度,允许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用于体育健身

县人力社保局

县财政局、县文化委、县社保局

2016年底前完成

17

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

县文化委

县发改委、县城乡建委、县国土房管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2016年底前完成

18

建立发展改革、财政、人力社保、经济信息、教育、城乡建设、商业、国土、规划、文化、卫生计生、民族、税务、工商、统计、旅游、金融等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县发改委

县文化委

2016年底前完成

19

建立体育产业统计长效机制,每年开展体育产业统计调查

县统计局

县文化委,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2016年底前完成

抄送: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武部。

巫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1月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