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转给爸妈!钟南山团队发布老年人防范指南 定时消毒
2020-02-05 22:14:55

2

◈ 病初主要表现与感冒症状类似:发热、乏力、咳嗽,可伴鼻塞、流涕、咳痰、腹泻、头痛、结膜充血等。体温多为低中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③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老年人退休后活动范围减小,活动中心改变,加上感觉、运动、认知等生理变化的影响,心理特征也发生改变,表现为安全感下降、适应能力减退,容易出现失落感、自卑感、空虚感等。在疾病到来时,老年人会表现出更强烈的焦虑、抑郁等,难以配合治疗。有针对性的提供符合老年人群的医疗、娱乐等服务,定期的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鼓励老年人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积极的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使老年人得到家庭及社会的关怀与认同,减少老年人的焦虑、抑郁等发作,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均衡营养

国家卫健委表示,疫情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合理调整儿童保健门诊和预防接种门诊,暂停面对面新生儿访视和儿童健康体检,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等方式开展在线咨询和指导。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要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最新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要求,做好发热患儿的筛查、疑似患儿和确诊患儿的处置。要分区域设置普通儿童就诊门诊和发热门诊(诊室)。各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专家组成员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儿科医生,参与患儿救治,并对基层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妇幼保健机构要分区域设置普通儿童就诊门诊和发热门诊(诊室),诊疗中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当立即转诊到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诊。

请注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期间,若孩子体温超过38℃,且具备以下任意一项情况时,请直接前往发热门诊 :1.发病前14天有武汉旅行史或居住史;2.发病前14天内曾经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3.有家庭聚集性发病者。

家庭分餐

◈ 督促孩子多饮水,以白开水为好,新鲜果汁蔬菜汁亦可,多排汗、多排尿。均衡饮食,保证大便通畅,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

◈ 保持孩子生活作息规律、睡眠充足;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潜伏期为2~14天,一般为3~7天。

另外,最近检测发现,患者粪便可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故未能排除粪口传播的可能,注意做好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使用马桶后,注意盖好马桶盖后再冲水,防止气溶胶播散到空气中。

隔离防护

现在很多互联网医院开设了发热门诊供家长进行网络咨询,家长可根据医生的专业判断再决定选择何种就诊方式。目前医院和很多公共场所都设有体温检测设备,请各位家长配合和体谅工作人员的监测工作。(担心感染新冠肺炎?去医院看病又怕被交叉感染?广东57互联网医院开发热门诊)

居室通风

②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每日睡眠,注意保暖。选择合理的锻炼方式,充分认识自己,适度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提高抵抗力。尽量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去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勤开窗,经常通风,定时消毒,不随地吐痰,保持手卫生,主动做好个人健康监测,怀疑有发热时主动测量体温。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的老年人,应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定期翻身,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褥疮。

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皮肤、结膜等接触传播。减少接触传播,需做到及时洗手,做好手部卫生,同时需要做好室内清洁,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减少室内环境污染,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及污物。对经常接触的物品,用酒精消毒可有效灭活病毒。

空气飞沫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日常面对面说话、打喷嚏、咳嗽都可造成飞沫传播。正确的佩戴口罩是减少飞沫传播的有效方式。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正确遮挡,也是减少飞沫传播的可靠途径。老年人排痰能力下降,有时需要辅助排痰,严格遵守辅助排痰操作流程,可保护操作者及操作对象,减少感染的发生。新型冠状病毒在空气中短时间存活,可形成通过空气传播的颗粒,长距离散播后传播。保持环境通风,避免去人多聚集的地方,自我隔离,均为有效减少空气传播的方法,注意避免通风引起室内温度变化过大。

◈家长频繁使用的手机不要给孩子玩、看,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注意每日使用酒精清洁消毒;孩子的玩具,学习、生活用品等也可选择酒精喷洒或放置在阳光下照射消毒。

老年人免疫功能减弱,且多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人群对本次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普遍易感,老年人感染后病情较重,死亡患者多为老年人和合并基础疾病者。因此,必须提高老年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与防范。

3

◈ 针对家中有不适合戴口罩的小婴儿或新生儿,家长都应主动戴口罩,自己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将口鼻完全遮住,并将用过的纸巾立刻扔进封闭式垃圾箱内;如果来不及用纸巾,应将前臂遮挡自己口鼻,再使用流动水清洗前臂和双手。

①合理的饮食习惯:营养不良是影响老年患者疾病结局的主要负面因素之一[4]。平衡饮食,控制体重指数(BMI)在19-24kg/m2内,均衡的摄入热量、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等,少食多餐,建议进食容易消化或帮助消化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勤喝水,每天摄入合理的高蛋白类食物,包括鱼、肉、蛋、奶、豆类和坚果,坚决杜绝接触进食野生动物,拒绝进食腐烂、过期的食品,拒绝进食半熟、生食品。保持食物种类、来源丰富多样,不偏食,荤素搭配,均衡饮食,保证充足营养。对于进食困难的老年人,可遵从营养师的建议,行鼻饲进食,必要时可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于所有的老年人,进食过程中都应避免误吸而导致吸入性肺炎发生。

1

④积极治疗基础病:老年人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是本次疫情危重症及死亡病例的高发群体。因此,需遵从医生的医嘱,根据基础病的不同,按时、规律、规范服用药物,做好相关疾病的二级预防治疗。同时,学会评估自己的病情,监测自己的一般情况,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正确的描述病情,不乱投医,不讳疾忌医。对于活动受限、认知缺陷的患者,患者家属需协助治疗,同时做好评估、监测工作。

  • 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为减少疾病的发生,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二、老年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范指引

疫情面前,孩子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家长要提高相应的防护意识,同时也不要过度恐慌,科学理性的对待疫情,做好孩子的防范工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及病原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播者,治愈或隔离该部分人群,是切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老年人机体应答减弱,多潜在发病,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因此,需要对有疾病接触史的老年人群提高警惕,必要时进行更严格的筛查。新型冠病毒潜伏期可长达14天,对于可疑的对象,密切观察14天有利于排除传播者。

儿童感染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由于儿童的生理解剖特点和免疫功能低下等缘故,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因无法准确表达,又受家长识别力等条件限制,年龄越小越不容易被发现,且发病后进展迅速。故做好防护、注重观察很重要。

7

三、总结

出现什么症状需要去医院就诊?

6

流程编辑:TF020

◈ 与人接触时,谢绝熟人触摸婴幼儿或近距离对儿童说话;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以及两周内去过疫情高发地区的人群接触。

老年人身体衰弱,对环境适应力差,特别是对环境温度调控能力差,易因受凉诱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老年人自理能力差,不可避免的需要陪护,难以实现绝对的自我隔离,为切断传播途径,务必确保陪护人员的健康。

◈家长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公共场所和密闭空间,如商场、剧院、儿童游乐场所等;不可避免的外出时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1~2米以上);

8

冬春季节是普通感冒、流感的流行期,孩子出现发热、干咳、咽痛并不代表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很多呼吸道疾病也会出现同样的症状。

国家卫健委昨天发布“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疫情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暂停面对面新生儿访视和儿童健康体检,助产机构要尽可能为产科门诊及病房设置独立进出通道。

从最初报道的“儿童不易感”,到目前接连出现确诊案例,这提示家长必须密切关注自家孩子的感染情况。

好好洗手

一、背景

避免给孩子进食辛辣刺激性或重口味的食物,避免多食油炸高糖类食物,如油炸薯条,油炸鸡块,巧克力,奶油蛋糕等,此类食物易引起消化不良。

增强儿童抵抗力

疫情当前,不少家长开始犯愁:

◈ 督促孩子勤洗手,勤洗脸,不乱摸,尤其是不要碰触公共区域的物体表面(大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频繁碰触的表面),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 若孩子食欲欠佳,就遵循少食多餐原则,进食半流食或流食类食物,比如牛奶、蔬菜粥、瘦肉鱼肉粥、面片汤、鸡蛋羹等好消化的食物。

◈有条件的家庭每日定时开启空气净化器、紫外线消毒等,条件限制的家庭每日每个房间轮流通风2~3次,每次开小窗通风30分钟到1小时,房间通风时将孩子转移到其他房间,做好保暖措施,避免通风时穿堂风让小孩受凉。

减少外出、尽量避免带孩子出门

9

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通过患者咳嗽、大声说话、打喷嚏时的飞沫传播;或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通过被污染的手接触口鼻部或眼结膜)。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通过母乳传播。

到底是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定点医院还是普通医院进行就诊?

  • 切断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致病力强,传染性高,传播方式包括: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及可能的粪口传播。

不同年龄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范特点

◈ 重症病例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血液中去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可称为紫绀。这种改变常发生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唇,指(趾),甲床等)等,常于病后1周出现,可伴全身症状,如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喂养困难、少吃、少哭、少动等。病情进展迅速的,可在1~3天内出现呼吸衰竭,提示为危重病例。

◈ 家中有疑似病例居家隔离的家长,尽量保证房间分开,避免和儿童接触,佩戴合适口罩(避免佩戴有呼吸阀的防护口罩),儿童也应正确佩戴合适口罩,有条件应先选择儿童N95防病菌口罩,依次为外科口罩、医用口罩、一次性口罩、棉口罩,每4小时更换口罩。

今天(2月5日)下午,钟南山院士带领的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研究团队发布了关于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范指引。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方面,对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范提出建议。

2月2日,国家卫健委公布《关于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儿童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 。

◈ 选择开阔的公园等地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或居家室内运动,增强抵抗力。儿童需穿着合适,不要过度捂热或受凉。

带孩子就诊的时候,除了要加强个人防护 以外,还应如实向医务人员提供接触病史 ,千万不要隐瞒病史,为医护人员的诊断提供有利条件,让孩子得到更快更准确的诊治。

◈ 教育宝宝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吃手、不掏鼻孔、不揉眼睛。饭前便后或接触不洁物体后要及时洗手,教会孩子七步洗手法,以鼓励赞扬的方式让年幼儿主动快乐积极的正确洗手,以专业讲解的方式让学龄期孩子了解认识病毒,传播方式及自己感染后果,时刻给孩子“洗洗脑”。1岁下婴儿由照护者帮助宝宝洗手。

助产机构要结合实际,尽可能为产科门诊及病房设置独立进出通道。根据孕产妇具体情况,必要时可适当调整产检时间。各地要按照相关要求在有条件的助产机构设置发热门诊,指定综合救治能力强的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为疑似和确诊孕产妇提供疾病救治和安全助产服务。

儿童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自主防护能力低,那么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防护工作呢?我们为你整理出9点“儿童防疫小知识”。

  • 避免接触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动物。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仍未能明确,有证据提示中华菊头蝠可能为其自然宿主,其他野生动物也可能参与传播。基于此,需做到:不食用野生动物;接触禽畜后要洗手;不直接接触病畜、病禽;不加工、食用病死禽畜及未经检疫合格的禽畜肉;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禽畜肉。老年人生活饮食起居往往有陪护协助完成,因此,防范的对象应包括老年人的陪护。

5

◈ 采用家庭分餐制,不与孩子共餐具、饮具,不用嘴巴吹气的方式让食物变冷再喂食。不亲吻孩子,不对孩子呼气、喘气。

家长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科学防护?

今天,健康广东为大家总结了9点“儿童防疫小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家长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科学防护?

立春已至,希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下,早日迎来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孩子出现发热就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吗?

◈ 给孩子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进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保证充足的能量供应。建议多吃新鲜蔬菜(尤其各种青菜)、水果、瘦肉、蛋、奶、鱼、豆制品等食物。

玩具消毒

呼吸频率增快标准为:平静不吸氧情况下,小于2月龄≥60次/分,2月龄-12月龄≥50次/分,1-5岁≥40次/分,5岁以上儿童≥30次/分。

小于3个月的婴儿尤其是新生儿,如果出现发烧(腋温37.5℃以上),应去医院就诊;3~6个月婴儿,体温低于38℃,吃奶和精神如常,可先监测体温,观察孩子的一般情况后再考虑是否去医院。如果体温超过38℃,随时就诊;6个月~2岁的孩子,如果仅发热时精神稍差,但体温降至正常后玩耍自如,可予观察。任何年龄的孩子发热超过3天时,均应立刻就诊 。

戴口罩

如无明显接触史,可到普通医院的发热门诊进行就诊,如果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则会转往定点医院去进行救治。

◈ 呼吸困难的表现为:➀呼吸增快或减慢;➁呼吸过深或浅表:婴幼儿或新生儿可表现为张口呼吸、呻吟、鼻翼煽动(鼻孔一张一合)、点头呼吸;➂口唇、面色变紫或发灰;➃胸骨上窝凹陷等。

4

◈外出规范佩戴口罩。家长应购买适合于孩子的儿童专用一次性医用口罩,一般这些口罩可能会有一些花纹或色彩,孩子更容易接受;回家进门后立即更换衣服鞋子,正确处理废弃口罩,全身彻底洗漱清洁后再接触孩子。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老年人抵抗力差,常合并其他基础病,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时,表现为普遍易感、患病率高、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等,是疫情防治的重点对象。针对老年人不同于成年人的机体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自理能力受限等情况,研究团队在成年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范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老年人的防范建议,确保防护工作既要包含老年患者本人,又要涵盖老年患者的陪护人员,做到全面、细致、重视,以期早日实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