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市平谷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2020-01-18 17:27:11

尊敬的领导:

我是土生土长的平谷人,对于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北京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平谷前进的脚步明显落后于其他区。这源于我们丧失了机遇,起步较晚,当前也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结果是导致平谷人大量涌向主城区就业,特别是年轻人,农村出现空心,产业出现停滞,平谷人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首都功能定位平谷为生态涵养区,注定了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加工业与我们无缘,我们的农民又没有太高的文化和技能,就业出路是难上加难。当前农产品价值不高,土地撂荒越加严重。不少农民把土地流转给了平原造林,但收入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这部分资金全部为政府投入,政府负担也较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实现增收还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我区优势和实际,提出一点浅显的建议,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平谷的功能定位是生态涵养区,目前北京市只有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平谷。怀柔凭借科学城、国际会都已脱颖而出,延庆的世园会、冬奥会、长城也孕育了新希望,密云丰富的水资源也有后发优势。我们平谷提过乐谷,但多年依旧原地徘徊。现在又有了三区一口岸的规划,为未来谋划了方向。以绿色、农业为方向也是可行的,北京城市规模的扩大,注定了土地和农业是稀缺资源,特别是北京市还是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的创新不能少了平谷,特色休闲离不开农业也离不开平谷。

当前,城市人群甚至是90后农村人对大多数果树不认识(据不完全统计有几十大类上千品种),对品种不认识,因此我建议平谷在发展农业科技的创新和特色休闲应从我们平谷作为闻名世界的果品主产区出发,依托果树资源优势建设一处集北方所有果树资源的农业科普观光园,观光园兼具种质资源保护功能、认养采摘功能、传统果树文化普及功能、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功能。既达到实现传统造林的生态功能,又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身无长物的传统农民依靠果树种植技术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也能带动部门农民学习农业,实现农业技艺的传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核心区的建设按照平原造林土地流转的价格作为基数,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招商,实现联营,最后给农户分红。

以此观光园为核心区,带动桃产业村、杏产业村、苹果产业村、核桃产业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生产指日可待。

按照此模式,蔬菜、水果也可以进行推广,形成一村一品的京郊特色农业区。赋予传统农业科技和文化的力量,相信农业亦可大有作为,为首都市民提供一处绝佳的休闲、养生、体验的全域旅游环境,也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助一把力,促进农科院所向平谷的疏解。